强化党员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实起来硬起来

2017-09-12 来源: 辽宁日报 作者:

  作者: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世南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指出:“党员应当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行使党员权利,履行下列监督义务……”

  毋庸讳言,党员监督缺位或弱化难题由来已久,其形成原因复杂而多样。只有从解决导致党员监督缺位或弱化难题的症结入手,以弘扬党内民主、强化党员意识、完善体制机制、增强监督合力等多管齐下的力度,才能破解党员监督缺位或弱化难题,不断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推动党内监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弘扬党内民主

  以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双重身份积极参与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是党员监督的铁律。长期以来党员监督缺位或弱化难题,从根本原因来看,是党内民主发展不够以及由此导致的党内政治生活不健康、党内政治生态不洁净的直接体现。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内政治生态优良的重要体现,更是保障党员监督到位的重要前提条件。党员地位的平等性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员监督权利行使和监督作用发挥的强大力量。只有大力推进党内民主,使每一个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都能根据党章和党规,在平等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党的事务的参与、监督、决策与管理的权利,才能使党员监督蔚然成风。

  由于封建官本位政治文化和腐败政治文化的影响,党员地位的平等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现行的党内下级服从上级的管理体制,往往被人误解为“党员服从党委委员、党委委员服从党委常委、党委常委服从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服从党委书记”的逻辑,党员与党员干部之间平等的权利关系逐渐演变成等级制的金字塔形的权力关系,直接影响党员监督权利的行使和监督作用的发挥。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逐步建立以所有党员不管地位多高、身份多特殊,都要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平等机制,努力营造平等的党内政治生态,保证党员平等参与党内事务和平等发展权利,是促进党员监督权利行使和监督作用发挥的重要内容。对此,《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各项制度,提高党内民主质量,党内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必须执行党章党规确定的民主原则和程序,任何党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压制党内民主、破坏党内民主。”

  强化党员意识

  党员意识是每一个党员对自己党员身份的角色定位、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在思想意识中的反映。党员意识是党员思想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的价值诉求,是党员的思想指南和立身之本。党员应当具有强烈的党员意识并以此规范自身言行,这是最简单和最起码的道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要促进党员行使监督权利以及发挥好监督作用并自觉地接受监督,必须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

  将党内监督看作是专门监督部门的事情,产生与自己无关的思想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的思想,等等,都是党员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缺失的表现,都是导致党员监督不能到位的重大思想障碍。

  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突出表现,是促进党员监督作用发挥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员是党的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而非局外人和旁观者,党员监督是党员的党性要求和政治责任,增强党员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提高党员监督能力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内容。为此,每一个党员都要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党员意识,积极行使党员监督权利,履行监督义务,自觉接受监督。只有提高思想认识,党员才能自觉为党的建设担责分忧,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尽心尽力。

  完善体制机制

  党员监督缺位或弱化难题与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紧密相关,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作用的发挥是促进党员监督规范化、长效化和实效化的根本。因此,必须以科学的制度设计以及制度的力量促进党员监督作用的发挥。虽然目前党的文件已明确党的中央组织、党委(党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四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责任,但如何有效保障这些监督责任落实,还需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予以精确化、规范化、具体化。

  建立完善保障党员监督到位和有为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党员监督渠道畅通机制建设、党员监督反馈机制建设以及党员监督保障机制建设等多方面内容。

  要大力加强党员监督畅通机制建设。如通过在议事决策中将征求党员意见作为重要程序以及推行党代表提案制,逐步建立完善征集党员意见的制度、以党员为主体的党内听证会制度、党内对话和民主协商制度等,使党员的意见、建议能够顺畅地反映给党组织,调动党员履行监督权的主动性。要通过健全任务分解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跟踪监督机制等方式,提高党员监督和党代表参政议政的成效。

  要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不断加大党务公开制度建设的力度,使党员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参与监督和接受监督。党内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权力文明,权力公开透明是权力文明的重要表现,必须加大权力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从而消除党员监督的盲目性和神秘感。通过党内信息公示、信息通报、信息查询等制度建设,提高党务工作的透明度。

  要大力加强党员监督反馈机制建设。及时处理和适时反馈党员监督发现的问题,提高监督效能和监督公信力,激发监督主体的积极性以及充分激活那些潜在监督者的监督积极性。

  要大力加强保护党员监督权益的制度设计,为党员监督保驾护航。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党员监督保护的制度设计,通过构建对监督者信息以及身份的严格保密制度、对打击报复者的严格处理制度,为党员监督提供法制环境,使其打消顾虑,敢于监督。

  增强监督合力

  党员监督作用的发挥还需要全社会整体监督合力的形成。为此,需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网络,在推进监督社会化的进程中促进党员监督权利的行使和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党内监督社会化是一个开放的监督系统工程,是通过党员监督、纪检部门监督与社会各界力量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紧密结合的方式,充分实现党内和党外相互作用、相互激励以及整合监督资源的一种全程系统监督的方式。

  形成并增强全社会监督合力,有助于在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双向互动中加快民主进程,从而促进党员监督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发挥。党内民主影响和带动社会民主,社会民主也反作用于党内民主,推动践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从而构建起强有力的党员监督和社会监督紧密结合的机制,促使执掌权力者对权力怀有敬畏之心,将权力自觉地应用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

  形成并增强社会监督合力,有助于增强党员监督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优化党内监督社会化的环境,拓宽党内监督社会化的辐射广度,在抵御权力扩张滥用、违法腐败的过程中,创造党员、纪检部门和群众、新闻媒体、企业团体等社会监督与国家司法、监察等部门紧密配合的机会和条件,构建立体、动态的党内监督体系,优化党内监督社会化的政治生态,推动“要我监督”转变为“我要监督”,扭转党员监督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的不利局面,从而科学引领党内监督社会化的主体拓宽监督空间,不留监督真空地带和死角,将日常监督与职能监督、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监督与被监督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哪里有党员领导干部、哪里有权力在行使,哪里就有党内监督社会化的主体在正确行使监督权利,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