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论自信才会有底气生定力

2017-09-19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作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李国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有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否则,社会就会迷失方向,人民就会无所依归。一个政党如果没有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就不能担负起引领人民前进的重任。

  中国共产党96年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史。总结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不管面对外在压力还是面对内部困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信共产主义必然取得最后胜利,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烙印在每一个党员的行动上。正是这种坚守和执着,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成为人民的主心骨。

  与此相对应的一个例子是苏联。为什么苏联发生了颠覆性蜕变直至亡党亡国?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在激烈的意识形态竞争中丧失了理论自信,丢掉了战略定力。戈尔巴乔夫鼓吹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苏联丧失了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更为重要的在于,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正是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的底气所在与力量来源。

  毋庸置疑,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也必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越到决胜阶段、关键时刻,就越需要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需求。

  从辩证关系上讲,理论自信是战略定力的前提,战略定力可以增进理论自信,二者共同筑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上。实践有成就,理论才自信。有自信才会有底气,有底气就会生定力。战略定力又可以保障实践不走样、理论不偏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积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导的基础上,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外的结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视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在实践基础上勇于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的重大举措。

  强调理论自信绝不是否定变革创新,增强战略定力更不是固步自封。一旦时空发生变化,就会产生基于这种变化之上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在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基础上,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的光辉典范。

  新实践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催生新定力。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武器,并以此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正确看待成就和困难,始终保持理论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困。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