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在“和声”中凝聚民族精神

2016-05-11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刘红梅

  我们要正确处理“主流”与“多元”之间的关系,在“多元”的呈现中凸显“主流”意识,在“多元”的语境中发挥引领与指向作用。

  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延续离不开其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民族精神是构成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连接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民族精神根源于一个民族生存的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之中,这当中就包括音乐文化。合唱是音乐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对于培育团队合作精神、聚合精神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合唱中,通过不同声部的分工,调动演唱者的情绪,可以在演唱共同曲目中凝聚情感共识,并内化为价值认同。近代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活动的开展,西方的合唱艺术随之传入中国。从学堂乐歌时期、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近当代音乐家借鉴西方合唱艺术的本体特征,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表现民族精神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在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对凝聚民族精神、树立共同理想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学堂乐歌时期,是我国合唱艺术的萌芽期。这一时期,合唱艺术所体现出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面向青年学生的爱国教育。山东登州《文会馆志》“唱歌选抄”中的作品《恢复志》,是目前所见我国近代第一首较为大型的表现反帝爱国体裁的合唱作品。作品由冯志谦创作,创作时间约为1898年前。全曲由五个段落及尾声组成,其内容歌颂了中国古老文明、锦绣河山与丰富宝藏,体现了盼望祖国强大及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五四时期,是我国合唱艺术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合唱艺术所承担的教育功能仍未偏离“学堂”的范畴,这些作品仍然主要为课堂教学而作,其主要是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并宣扬冲破封建牢笼的进步思想。其中较为重要的合唱作品包括萧友梅的《柏树林回旋歌》(三部)、《别校辞》(三部)、《春江花月夜》(四部混声),赵元任的《海韵》(四部混声)、《呜呼,三月一十八》(四部混声)等作品。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思想积极向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抵抗外辱、追求自由、民主进步的思想。这些作品不但丰富了学校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成为凝聚青少年热爱祖国、抵抗侵略、追求自由精神的重要食粮。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合唱艺术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一阶段,合唱艺术不仅在学校课堂承担着教育青少年的作用,而且已深入到工农群众的文化生活中,成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主旋律。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主要包括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吴伯超《中国人》、贺绿汀《垦春泥》、郑律成《八路军大合唱》、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作品。其中黄自创作的《抗敌歌》《旗正飘飘》是救亡运动初期合唱作品的代表作,这两首作品高举革命斗争的旗帜,拉开了创作抗日救亡合唱作品的序幕。而抗日救亡运动合唱艺术的标志性作品应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将抗日救亡的主题推向了高潮。作品规模宏大,全曲由九个乐章组成,九个乐章与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自信。作品表现了中国音乐家在民族危亡时刻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体现了全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团结一致、誓死保卫祖国的可贵精神和民族气节,很多热血青年就是唱着这首歌曲走向抗日战场的。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不仅发挥着教育青少年热爱祖国、保卫家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且也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精神号角。它以号角般的力量激励着广大民众勇往直前、奋力抵抗,成为抗日救亡运动文化阵地的主力军,成为凝聚人民大众精神力量的重要武器。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合唱艺术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主要以歌颂为主题,热情赞颂伟大祖国及伟大领袖。其主要代表作品包括李焕之《东方红》、瞿希贤《牧歌》、杨嘉仁《半个月亮爬上来》、刘炽《我的祖国》《祖国颂》、秦咏诚《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朱践耳《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对党和祖国的拥护和热爱,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建设新中国的饱满热情,赞美了广大人民积极乐观、艰苦创业的精神。因此,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不但起到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树立自强自立的创业精神,而且成为凝聚各族人民的共同意识,成为他们积极建设新中国的精神法宝。

  改革开放至今的合唱作品,其题材有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主要代表作包括田丰《云南风情》、王祖皆、张卓娅《南方有这样一片森林》、陆在易《祖国,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歌》、尚德义《大漠之夜》、朱践耳《绿油油的水乡》、贾达群《三种气质》、王铭《草图三首》等。这些作品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态势。然多元并非意味着主流文化的缺失,表现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气节的作品应该成为每个历史时期的主旋律。

  民族精神是动员和激励国人团结奋斗的精神灯塔,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熔铸民族精神注入了目标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则为培育民族精神注入了生命活力之魄。在文化大发展大融合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的价值观、多元的思考、多元的崇尚、多元的认同、多元的个性表达等是文化发展的主流。在这“多元”的架构中,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文化应当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作为文化特征符号之一的音乐文化,更要把握主流的价值思考和表达,让“主流”与“多元”相互融汇的同时,在“多元”的呈现中凸显“主流”意识,在“多元”的语境中发挥引领与指向作用。特别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合唱凝魂聚气的功能,使合唱成为新时期助力中国梦、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成为凝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及民族精神的重要法宝。这就呼吁文艺工作者要多出反映时代特征和民族精魄的优秀合唱作品,通过普及与传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娱乐中潜润于心、担当于行,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发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