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加美好的网络文化生活

2018-09-12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孙余余

  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走网络群众路线,不断提高“学网”“懂网”“用网”的网络基本功,以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化需求,克服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盲目性、狭隘性等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克服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狭隘性等问题,建设更加美好的网络文化生活,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网络文化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基本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关键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中心。随着互联网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方面的作用与价值越发凸显。可以说,网络文化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状况和网络生活状况,也影响到人民美好生活的建构。

  因此,网络文化建设要重心下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和摸清人民群众需求在属性、结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期待,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从而建设真正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网络文化。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化建设要在“量”与“质”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要坚持网络文化为民、利民和惠民的人民性原则,增加网络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克服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不良倾向,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模式,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业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维度、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美好的网络生活。

  其次,网络文化建设要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和首创精神为动力源泉。以人民为中心,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和动力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大众文化,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而且是文化创造的真正主体。互联网的去中心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点,使其更能天然地与人民群众耦合在一起,更具有大众性。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主体都是网络文化的接收者,更是传播者与创造者,扮演着“记者”“信息发布者”“创作者”等角色,文化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

  因此,网络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文化创造力量。要坚持尊重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其在网络文化传播、网络话语创新、网络文艺创作、网络文化安全维护等方面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走网络群众路线,不断提高“学网”“懂网”“用网”的网络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诉求,克服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盲目性、狭隘性等问题;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汲取创作源泉,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品位与格调,引导其积极健康发展。

  再次,网络文化建设要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着力点。以人民为中心,要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目前网络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网络生活需要甚至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5.88亿,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2%。除却年龄因素,上网技能缺失和文化水平限制是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没有享受到网络文化“红利”,造成了数字鸿沟。

  因此,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协调文化发展与其他方面发展、网络文化发展与现实文化发展、不同区域间、城乡间和群体间的网络文化发展,不断推进网络文化服务的普及化和均等化。要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瞄准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建设短板,实现互联网及其服务的全民覆盖,降低应用成本,保证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互联网。要通过网络培训学校、远程教育等途径,加强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与技术支持,提高人民群众的上网技能。要实施网络文化共享工程,加强共享机制与共享环境建设,整合网络文化资源,克服因互联网导致的数字鸿沟和新的城乡、地域、群体差距,使网络文化成果惠及最大范围的人民群众。

  最后,网络文化建设要以构建绿色的网络生态环境为重要保障。以人民为中心,还要形成符合人民群众需要和利益的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的暴力文化、色情文化、黑色文化等使网络生态遭到污染和破坏;公民个人隐私泄露、网络病毒、网络诈骗等问题对网络生活安全也构成了威胁。这都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此,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牢牢把握党对网络文化的领导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培育正能量充沛的网络主流文化。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甄别,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及时澄清事实真相。要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建设,尤其要加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推进网络立法和依法监管。要不断推进网络文化安全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完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和等级保护体系,提高防范和应对网络文化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筑牢网络文化安全屏障。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与有益做法,构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互联网建设成为亿万民众的美好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