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潮|观“基层之治”②:深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减负贵在“精准”

2021-07-2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静宁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近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和国家部署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意见》的发布意义重大。

  大众网·海报新闻为此推出“观‘基层之治’”系列分析文章,聚焦基层治理,从多角度解读《意见》内容,推动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助力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观“基层之治”②:深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减负贵在“精准”


  张静宁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基层工作中负担重、形式主义等问题或隐或现、时消时长,制约了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在此次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再次明确要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负,持续纠治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强服务、促发展,切实提升基层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并在此总体要求上,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切实为基层减负。

  回顾近几年关于为基层减负的“硬招实招”,找准症结贵在“精准”。


  减负的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制度导向”

  早在1960年,毛泽东同志针对乡镇基层工作存在的“会议多、文件多、事务多”等问题就作出指示,要求“一定要创设条件,使这种官僚主义走向它的反面”。邓小平同志提倡“开小会,开短会”,“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作过诸多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新使命,把党的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接连作出重要指示,严肃指出“督查得太多,检查考核过多过频,基层不堪负担”,并明确要求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亲自谋划设计、直接指挥部署,拉开了新时代我们党集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的序幕。

  聚焦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突出问题,党中央连续4年印发文件。2018年,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对加强中央和国家机关督查检查考核的总量控制和计划管理划出硬杠杠。

  2019年,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将2019年确定为“基层减负年”,首次就基层减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2020年,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纠正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八项实际举措,凝聚广大党员、干部决战决胜的磅礴力量。

  2021年,印发《关于进一步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做好2021年为基层减负工作主要措施及分工方案》,查摆形式主义老问题和改头换面的新表现,逐项提出解决措施。

  近几年的基层减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少地区逐渐从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中解放出来,可以因地制宜地搞建设、谋民生。但是在个别地方,仍不时暴露出存在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的倾向,基层减负工作离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

  对此,《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准入机制上,要求“市、县级政府要规范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事项”“市、县级政府要规范村(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

  在考核制度上,首次明确了“未经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各职能部门不得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乡镇(街道)、村(社区)承担”的制度,同时强调“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办法,加强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综合考核,严格控制考核总量和频次”“统筹规范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清理规范工作台账、报表以及‘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出具证明事项、创建示范等项目,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等。

  这些举措直接聚焦基层治理工作的问题根本,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定点解决,从政策层面确保权责对等,为解决基层负担重、治理难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减负的重点在于解决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

  基层负担过重的背后,往往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部分问题。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顽疾”,削弱了基层工作的治理能力和政策执行力。目前,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三类:

  其一是文山会海式。主要指部分地区的基层干部忙于各种会议、制定计划、填写表格等。这导致了部分基层干部没有时间和精力联系群众,无法深入基层,不能直接反映民意的问题。

  2019年,国家在为基层减负的工作中提出硬性要求,如“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此外还制定了具体标准,明确规定什么文可以发、什么会可以开,哪些文不该发、哪些会不该开。

  此次《意见》中再次明确了,要“统筹规范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清理规范工作台账、报表以及‘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出具证明事项、创建示范等项目,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这些要求,从制度层面强化部分地区基层减负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果,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文山会海的整治工作。

  其二是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主要是指,在工作中处处留痕,过度强调通过文字、图片、仪式、视频等可视化的方式,对基层工作进行程序渲染和留痕留迹。这会直接导致基层工作“有名无实”,让部分便民政策悬空,群众利益受损。

  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公开通报的“表格抗疫”“文件抗疫”等问题案例,都通过巡视巡察、纪检督察等进行了处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一些上级部门领导干部工作布置层层加码,过度“痕迹管理”,实质上是缺乏担当,将责任层层甩锅,以此保护自身利益。

  此次《意见》中提到的“加强对基层治理工作成效的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市、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以及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也从根源上制约了强调留痕的考核体系,以改善此类情况。

  其三是事务性形式主义。主要指的是部分基层干部埋头琐碎事务,工作不分轻重主次,对基层工作没有长远规划,对上级精神没有领会落实,缺乏大局意识和宏观视野。这实际上是基层干部治理水平欠缺的外在表现。

  对此,此次《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推进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同时,“引导高校毕业生等从事社区工作。”

  此外《意见》还针对基层治理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快基层治理研究基地和智库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理论研究”,从制度层面提升基层治理者的现代化系统治理的工作思维,以及创新、务实的工作能力,真正提高基层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本质上是政治意识不强、公共责任淡化的直观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

  此次《意见》的出台对于检视问题、整改落实有明显的针对性,只有真正把整改的板子打在要害处,才能精准解决基层治理负担重的问题。


  “减负”的评价标准需强化结果导向

  近几年为了解决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中央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提出了许多技术性的解决办法,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从成效上看,基层负担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从基层治理的现实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少媒体曝光的微信工作群机制,致使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对;再如部分地区“形式主义”减负,为落实“减文件、减会议”的要求又增加新文件、新会议,等等。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为基层减负不仅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有明确的结果导向。所谓结果导向,指的是在对一个地区(单位)的工作进行考核时,要看基层工作是否存在执行不到位、脱离实际等问题,要多倾听群众的评价。

  此次出台的《意见》从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基层治理方式入手,对基层放权、赋能、减负都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基层治理树立了崇尚实干、尊重实绩的考核导向,引导基层干部将治理手段和治理方法向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转变。这些举措,都将基层治理“成绩”聚焦到基层工作结果上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的,“要通过清晰的制度导向,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只有这样,基层减负工作才能真正获得干部的认同和百姓的叫好。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