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经济社会

如何培育发展绿色动能

2017-08-17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作者: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王金胜

  牺牲环境发展经济,这是“竭泽而渔”式发展;牺牲经济保护环境,这是“缘木求鱼”式发展。两者均不可取。绿色动能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与经济发展动能结合起来,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经济发展绿色动能,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眼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用绿色技术研发、绿色投资拉动、企业绿色转型、绿色制度供给、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等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绿色动能意味着既不能采取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竭泽而渔”式发展,也不能采取牺牲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的“缘木求鱼”式发展,而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但同时也是人均资源小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约束越来越紧。从产业结构来看,山东的传统产业占比高,“两个70%”的问题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转型和质量提升。

  积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培育经济发展绿色动能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绿色动能培育必须建立在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的基础之上,其中政府在社会绿色价值导向形成和生态文明理念培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用实际行动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坚决取缔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用实际行动在全社会树立“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通过积极发展节能装备、环保材料、生态治理、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境工程、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链,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发展壮大绿色产业,推进生态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城市,向社会宣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挂空挡”的问题。二是加大生态考核力度,用生态问责引导生态文明理念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只有在用人导向上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环保督查力度,对那些牺牲当地生态环境盲目谋求个人政绩、环保领导责任履行不力、贯彻中央环境保护政策不力、在环境保护领域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加大问责力度,真正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终身问责”,才能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继而推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三是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在党的政策理论宣讲中,要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的教育宣传。在党校、行政学院开展党员领导干部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专题培训。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介,通过国内外典型环境案例的深入剖析和广泛宣传,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理念塑造的社会氛围。四是广泛发动民众,推动民众生态意识觉醒。要创新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来引导民众爱惜资源、关爱环境、保护生态。要加大投入,选择一些生态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免费对社会开放。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事业,保护民众在污染举报、环评参与等方面的权利,对于可能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要建立社会民众参与机制,通过共同参与来减少地方政府、企业、民众等决策者的环境机会主义行为,努力形成“人人环保、事事环保、时时环保”的良好氛围。

  加强绿色制度供给,是培育经济发展绿色动能的制度基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经济发展绿色动能培育,从根本上要靠不断加大绿色制度供给。

  首先,用绿色法律法规体系倒逼绿色动能培育。十八大以来,我国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4部环保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等法律草案也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各地要以新环保法律法规出台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环保法律法规的认知和守法的自觉性;结合各地实际,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空气、水、土壤、噪声等,提出明确的排放要求,尽快出台有毒有害污染物名录;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加大环境司法审判力度、完善环保公益诉讼、加大环境执法信息公开力度等,提高环保法律执行率,把环境保护法律责任落到实处,让环保法律真正“硬起来”。

  其次,用环境经济政策助推绿色动能培育。与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不同,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是各市场主体出于驱利动机下的自发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环境经济政策调节资源配置,而市场主体在政府环境经济政策引导下自发地配置资源,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遵循绿色发展规律。一是全面认识环境经济政策的丰富内涵,把握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环境财政政策、环境税费政策、环境资源定价政策、环境金融政策等,在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要着眼于限制污染行为的负外部性和鼓励绿色行为的正外部性,通过法律法规等制度,尽可能明晰环境产权,避免环保领域“公共地悲剧”和“反公共地悲剧”现象的发生。二是环境经济政策要突出解决“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的问题。我国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甚至无价,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和环境获得寻租机会,难以形成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制约了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要通过资源竞价、环境权交易、碳汇、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手段,实现价格发现功能;要推动财税政策的生态化调整,加大对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的支持力度,实行差异化出口退税政策,对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加大出口退税力度。三是创新手段实现“环境污染者付费”和“环保贡献者得利”机制。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基础设施配套、人才、技术以及社会声誉等多种措施,如提高生态补偿的标准和范围、建立环保主体红黑榜、实行差异化利率信贷等,使环境污染主体付出经济和声誉的代价,使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主体得到经济补偿、社会赞誉。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是培育经济发展绿色动能的技术基础。

  绿色技术是突破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要素,也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现实边界。只有从技术上解决了经济绿色发展的可能性边界,才能提供绿色动能培育的可能性,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提高绿色技术水平,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与传统的技术创新不同,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仅仅依靠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自发投入不能满足需要,政府应通过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争取将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目前的2%上升到3%的发达国家水平。二是要不断增强人力资本含量,跟踪国际科技前沿,通过多种途径吸引高层次人才。三是发挥好市场在绿色技术研发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绿色技术产业化。要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平台、技术信息平台、成果展示平台、企业孵化平台、绿色技术银行等平台,加强技术信息的自由流动,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政府税费减免、金融授信、财政贴息、发展风险投资等方式为绿色技术市场化提供保障。四是加强专利技术保护。绿色技术一般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等特点,而且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因此需要通过严格的专利保护,让技术创新者能够在创新中获得预期的收益。五是政府通过有序适当提高环境规制水平,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通过有序提高环境标准、排放标准等环境规制水平,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创新绿色技术研发,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加大绿色投资力度,是培育经济发展绿色动能的现实基础。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无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落地、还是环境治理,都需要建立在投资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定的绿色投资作基础,经济发展绿色动能只能停留在头脑中,不会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是发展绿色金融。根据测算,每年我国需要的绿色投资总规模大约在2万亿元,而财政只能提供大约15%的资金支持,其余的主要依靠市场来提供,因此,应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通过贷款、私募、保险、租赁、股票、债券、质押等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进入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治理等绿色产业。二是加大政府绿色投入。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植树造林、节能改造、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是发展绿色采购。在政府采购中坚持采购绿色产品,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倾斜,引导社会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

  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是培育经济发展绿色动能的微观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微观主体。培育绿色动能,促进经济发展,需要各企业组织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绿色转型。一是鼓励企业积极投身环保事业,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培育绿色责任意识。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平台、评选绿色责任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发布绿色企业标准等措施,提高对绿色企业文化的认同和重视,也为民众通过“货币选票”倒逼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基础。二是发展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降低绿色企业融资成本和资金成本,推动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三是鼓励加强企业内部绿色管理。要尽快出台“绿色企业标准”,对企业的设计、加工、采购、销售、物流、消费、贸易、售后服务以及回收再利用等诸环节,设计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消费者、回收商等多主体进行规范,使企业在技术创新、生产工艺、节能降耗、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等各方面都建立一套符合绿色责任要求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