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奋斗

2018-06-08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作者:成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奋斗的价值和意义。他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何为奋斗?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奋斗至少有三个重要特点。

  

  奋斗是对世界的积极认识和改造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根本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正是通过实践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建构着自己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是奋斗,劳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只有以积极态度从事的劳动才是奋斗。被迫的、受奴役的劳动不是奋斗。人类前进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奋斗意味着和现实的斗争。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摆脱压迫和奴役,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奋斗观点的践行者。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党,靠的是奋斗。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等,集中体现了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党在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条件下,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对奋斗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奋斗价值的强调更为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发扬光大。

  

  奋斗是对价值的正确选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受外在环境和个人知识水平、阶级立场的限制,人们对同一问题和同一事物的判断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价值选择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正是秉持这样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们党高度重视奋斗的方向选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在奋斗过程中的价值选择和鲜明态度。

  

  奋斗是对时代的辩证把握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作为奋斗者的个人、群体和国家,必然因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精神,辩证制定并适时调整符合时代要求的奋斗目标,才能获得预期的奋斗效果。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回顾这个宣言时,他们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当教条。列宁正是抓住革命契机,领导俄国无产阶级突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针对苏汉诺夫等人对革命的诬蔑,列宁指出: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在中国革命的早期,教条主义者就因为不懂得革命的辩证法,照搬照抄俄国经验,使中国革命几陷于绝境。毛泽东同志在批判教条主义时指出:“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但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邓小平同志自称是“实事求是派”,认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这些论述,都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奋斗的时代性、辩证性的深刻把握。

  

  现在,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适时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新的时代特征规定了新的奋斗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面对这种趋势,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推进“再工业化”计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业,谋求跨越式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才能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作者:成龙,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