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十个更加”推动中国经济走好新常态之路

2016-04-12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 教授 张孝德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 教授 张孝德

经济新常态”

  2016年是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大、不确定因素多、困难多的一年。如何克服困难,化解风险,实现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大思路,并落实在“十个更加”上,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要以新常态的大逻辑,认识与把控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大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从新常态的大逻辑思维,认识中国经济,适应中国经济。这是因为新常态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要进入的新阶段,这是由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增长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88年,这个时期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轻工业。第二个增长阶段是1989年至2001年,这个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电器制造工业。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第三个增长阶段,拉动此轮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重化工业。目前,中国经济出现产能过剩等问题,意味着重化工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即将结束。按照经济成长发展阶段规律,下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将从重化工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向服务业、生态产业、智能产业等高级阶段转型。未来的这个新阶段,就是中国经济进入的新常态的阶段。所以,如果我们以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来认识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就会认识到今天中国经济遇到的问题,恰恰是中国走向新常态必须经历的调整期。要渡过这个调整期,就需要有前瞻性战略思维,积极应对。

  二是在新常态大逻辑下认识中国当前经济,需要辩证地认识中国走向新常态调整期面临的困难和机遇。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经济转型往往是在问题倒逼下进行。当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之时,恰恰也是解决问题的条件形成之时。在经济转型期,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最需要的就是辩证思维。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必须坚持辩证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

  三是在辩证思维指导下调整工作重心,把中国经济逐步导向新常态之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调整思路,明确提出了“十个更加”的具体要求。

  一是在推动经济发展上,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变同时,也面临着从粗放式增长向追求高质量的集约式增长转变。所以未来评价考核我国经济增长绩效,不是单纯的数量增长,而是有效益的质量增长。

  二是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未来经济改革和经济调整的重要战略思路。虽然需求不足也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就供给与需求而言,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单纯扩大需求,可以短期内增加经济总量,但要调整结构,必须从改进供给结构进行。要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问题,必须从供给侧上下功夫。

  三是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这是中国未来一定时间中国宏观调控必须注重的新内容,因为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中,社会心理预期比货币财政政策更重要。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的最具有阵痛的调整期。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在经济困难时期,信心比黄金更有价值。在未来宏观调控中,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就非常重要。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经济结构调整期就像季节变化,从冬天向春天过渡一样,这是一个生死交替的时期。经济增长也是如此,结构调整,既需要去库存、去产能的减法调整,更需要关注正在成长中新兴产业,做加法扶持,同时要还要通过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等形成的乘数效应。所以调整结构必须互联网加与去库存并举,去产能与培育新兴产业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使产业结构调整真正从冬天走向春天。

  五是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城镇化确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针对出现的城市病、粗放式城市发展方式等问题,必须要调整推进城镇化思路。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工作重点,刚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要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指导下,重点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

  六是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进入21世纪以来,从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标志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由原来的让部分地区首先发展的区域非均衡战略,向区域均衡战略的转型。而目前中国区域发展又遇到了新问题,这就是受资源环境空间容量的约束,如何解决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空间承载力的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加重中国环境与资源的危机。

  七是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个更加注重的内涵是,十八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等同于单纯的环境保护。环境问题确实是目前遇到最大问题,但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以西医的思维,就环境来治理环境,而是要用中医的智慧,系统辩证治理。基于中国智慧的新环境治理思路,就是要从根上系统治理,这就是要更加注重推动绿色生产方式,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和排放,此外还有更加注重推动绿色消费,从根源上降低排放和能耗。

  八是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共享发展是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解决中国共享发展的问题,迫切需要底线思维和兜底解决问题的新举措。在未来面向7千万贫困人口的兜底扶贫、精准帮扶;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兜底公共服务;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是今后改善民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底线问题。

  九是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十是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开放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动力,但是新动力的开放必须是高水平的升级版开放。我们在开放内涵上,面临着从单一转向多元转变,即从单纯的招商引资开放向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多元化的合作格局转变;在开放方式上,面临着从单向转向双向转变,这就是从单纯引进接受开放战略思路,向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走出去与引进的双向开放转变;在开放空间上,面临着由单纯的海洋向陆地开放转变,这就是中央提出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战略,以此来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