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热点关注

让扶贫与发展共进

2017-01-15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作者:罗黎平   

  “一年来,又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辛苦了,我向同志们致敬。”在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中,“脱贫攻坚”是关键词,也是暖心词。

  我们也看到,面对“越往后越难”的脱贫攻坚,少数干部和群众有畏难情绪,有些干部甚至把扶贫看成了负担,认为扶贫拖了本地经济发展的后腿。这种想法何以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模糊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经济增长的认识存在偏差。

  毋庸置疑,经济发展是减少贫困的基础。当我们回顾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时会发现,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经济学研究,都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逻辑——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向贫困人群“扩散”利益。有学者曾明确指出,经济增长能否减少贫困最终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性质”,即增长是如何取得的、参与者构成以及生产要素和政策的侧重点。以此而论,如果说经济发展被扶贫“拖了后腿”,只能说明这样的经济发展不健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健康的经济增长,会让人民共享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成果的发展,而不是满足于人均GDP或别的单一指标的光鲜亮丽。这也是我们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主旨所在。

  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这样的经济增长,才会成为脱贫攻坚的充分条件。这就要求谋划经济发展时,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群众的条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经济发展,是补齐扶贫开发这一全面小康短板的根本依托。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五个一批”规划着力于开掘贫困地区的资源,激发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脱贫攻坚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但只要投入得当,不仅不会拉低经济增速,而且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程中,会不断释放出人口、资源等多方面的红利。一方面,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会有效拉动社会投资,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将会促进社会消费。

  更令人期待的是,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贫困地区激发出的改革开放红利、人口红利,将成为当地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一些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享受到了改革试点带来的红利,而一些曾经封闭的贫困地区,“开放”之后则实现了“弯道超车”。更为重要的是,贫困地区拥有潜在的人口红利——经过教育扶贫等举措,贫困人口将变成重要的人力资源。

  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是中国取得巨大减贫成就的关键,也是我们正在践行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经济新常态下,扶贫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共进,可以实现,也应该实现。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