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理论头条

在回应时代问题中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2016-05-25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刘莹珠

□刘莹珠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社会转型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哲学社会科学关涉人类精神文化世界,不同于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客观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中涉及更多的主观性问题。当一个国家经历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形态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经历了巨大变化,社会发展面临转型阶段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出来。一方面,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积累的旧问题和产生的新变化需要理论的解释和回答,关于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也需要理论提供前瞻性的规划、指导,急遽变化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心中引发的冲击更需要理论去回应和关照;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迅速地提升,贫困问题虽然依然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但社会和民众对精神、道德生活的需要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了。管子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当社会生活摆脱了绝对贫困,人们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富足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和谐就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正是哲学社会科学应当致力解决的问题;第三方面,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和平发展的大的历史时期,战争与冲突不再是解决国际间关系的主要手段,但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博弈依然存在,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交锋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在这种大的国际局势下,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尤为重要了。以“中国声音”就各国际重大问题与各方展开确具学理性的交流和沟通,在平等的对话中传播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就需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向世界展现“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和“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的现代中国文化形象,以切实提升中国影响力。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与不断崛起,哲学社会科学更肩负着向世界系统阐述“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的历史重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国应当产生符合这个时代、符合现实要求的理论和思想。要想有效推进和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现实性、人民性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现实性,能够针对复杂的现实冲突和现实需求提供具有解释力和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理论。理论的发展必须要照应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应当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当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期,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妥善处理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些具体的现实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基础理论的分析与支撑。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理论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正是因为理论对于现实的超越性,在解决和反思现实问题时才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果仅从操作层面去想办法而缺乏由表及里、高屋建瓴的理论维度,难免会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救方”式的解决方法。如何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角度化解、规避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对社会发展做出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规划,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引领和指导。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人民性,能够提供切实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体系,构建对现代人内心的疑问、冲突有安顿力的理论。人民需要对现实生活、种种现实冲突有解释力的理论,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理性的信念。尤其是在社会生活变化剧烈的时期,理论对人的作用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各种意识形态交锋激烈,商品拜物教的意识也在冲击着整个社会,使得社会生活中某些个体之间缺乏信任,道德风气受到损伤,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一些人精神上的空虚。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这一系列精神文化问题,需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去建构一个关注现代人的心灵需求,带有更多人文关怀、可以安顿人心的中国文化话语体系。这不仅是一套学术话语、一套政治话语,也应当是一套跟每一个个人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信念话语。

  过去,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传播中,有时会受到教条主义和刻板僵化的局限,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势头很大,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难以做到让理论真正深入人心、打动人,也给一些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观点提供了可乘之机。在社会发展面临转型的阶段,整个社会都需要理论、信仰的引领,在这种时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在宣传研究中要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大众利益、反映大众诉求,并且应当注重表述方式的人性化及现代化,以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深刻认知认同。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学理性、创新性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学理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应当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理论,其说服力首先应当来自理论自身的逻辑性与严谨性。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和对话中,应当遵循以“理”服人的方法,做到论证严谨、论据详实,从文本出发论证观点,而不是“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更要避免结论在先、陷入先自诩为真理而后要求人们服从的循环论证中;要认真研读马克思的文本,做文本考据的功夫,在掌握、吃透原文原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解读现实问题。失去严谨扎实的文献功夫,任何一种理论都难免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沦为一种任意自圆其说的文字游戏,这样的研究对理论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学马克思主义要真懂真管用,应当特别注意不能用实用主义的解读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庸俗化、浅薄化、工具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理论的力量来自其本源的严肃客观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实用主义解读会给人造成理论是任意的印象,从而伤害学理自身的权威性。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维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的前提之下,在现代学术的研究交流中应当增加理论创新成果的学术含量与学理内涵,进一步彰显党的创新成果的学理基础,让理论自己说话。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创新性,能够准确、敏锐地反应和解读社会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新现象、新形势,针对现实不断丰富、调整、发展自身,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理论态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造性建设,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能照抄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老路,更不能套用国外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现实中并没有一个完美的范本可供参考,而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的理论探索、创新过程。无疑,这是一个应该并且能够产生思想的社会阶段,同时,对于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这也是一个需要努力应对现实带给理论的诸多挑战的社会阶段。不能僵化保守、不能刻板教条、也不能人云亦云。面对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的问题与现象,如何及时准确地从学理上做出阐释、解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焕发新的活力,提供更切近有力的指导作用,关键要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指向应当以此为准在实践中展开。社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及时回应社会发展的实际,做出有理有据的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才可能始终成为一种“活的”理论,才可能为国家的发展与民众的需求始终提供精神动力。

  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需要研究者本身真诚的学术态度和社会给予的自由的学术空间,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应当有信心、有魄力、有意识地维护学术工作者的独立人格和学术尊严,为学术工作营造纯净、纯粹的环境,从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繁荣。

  在国际话语权博弈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还应当具有理论自信。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文明曾经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璀璨浪漫的星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对清王朝的入侵,西方的坚船利炮在打开中国国门之际,也动摇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信心。此后多年,在学术界言必称西方已是一种惯常的传统。在国际间话语权的博弈中,也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中国理论缺乏自信的现象;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也存在着宣传与信仰不同步的现象,这其实也反应了研究者对自己所研究的理论缺乏自信。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理论的研究者、解读者、传播者,唯有自己先确立理论自信,才有可能在理论的传播中真正展现理论的力量,从而打动人、影响人。应当深入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于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的引领作用;应当认识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所具有的世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实践的成功本身即验证了理论创新与思想突破的成果。对于这一点,中国学术界应当有清醒的自觉和自信而不必妄自菲薄。这种研究者认识上的转变与一种真诚的理论自信的确立,对理论的建构和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以此为前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构建符合国际学术话语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更新对一些已有问题的传统表达方式,有意识地就国际关注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打造易于为国际接受的中国概念、中国范畴,推进中国概念、中国范畴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话语权。

    (作者系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