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理论头条

精准扶贫也要“喊破嗓子”

2017-01-22来源:宣讲家网作者:陆萍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委组织部 陆萍

  入户扶贫中,不少干部吐槽: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扶贫产业“不感冒”,有懒汉心理。贫困群众存在“精神贫困”,看似成为阻碍脱贫攻坚的绊脚石,但反躬自省,在扶贫工作中,政府和干部对扶贫政策是否宣传引导到位?是否保证了扶贫政策落地的动员公开?是否用百姓话,说扶贫语,“喊破嗓子”打通贫困户脱贫思想关?

  有的扶贫项目落地不实,脱贫进度延缓,贫困户抱怨瞎胡闹,干部认为贫困户思想跟不上。深入了解才清楚,问题出在了中间的沟通环节上,干部寻来了好产业,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不宣传动员,群众只看到前期投入,看不见产出和汇报,只能等等看。如此看来,脱贫攻坚中抱怨贫困群众“不配合”,不仅是宣传引导上的失职,更是在推卸责任。贫困户出现“懒汉”心态,不能一置了之。如果精神上难脱贫,必然导致脱贫工作无法推进,脱贫成效大打折扣,引进的产业扶贫因观望被“束之高阁”,不仅浪费了产业资源,更难实现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细思起来,贫困户对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冷漠,定不会因为不想脱贫所致,在脱贫路上止步不前、猜测观望,多半有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对国家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成效不了解,贫困户不敢向前迈步;二是有的地方政府急于求成,“闷头”扶贫,贫困户跟不上节奏;三是扶贫表格满天飞,群众不知填了啥,“不扎实”的作风让群众不以为然。进一步追溯问题源头,以上原因,都与宣传引导不到位脱不了干系。

  实现脱贫致富,不应是政府指哪,贫困户打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这就要求,精准扶贫喊出扶贫口号,打出脱贫旗帜,宣传扶贫政策,要让贫困群众听得明白、看得清楚、心里有底。既甩开膀子苦干、实干,又“亮出嗓子”宣传、引路,如此,才能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事半功倍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方面,政策讲到“明”处,让贫困群众成为精准扶贫直接参与者,取信于民。要积极主动,把扶贫政策宣传到每位贫困户家中,在产业扶贫引进落地前,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民主决策,必要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可行性评估。要耐心细致,为贫困户算好收支账,用实实在在的计算结果证明贫困户脱贫的真实性。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用致富成效吸引贫困户参与,对于贫困户所困惑、所疑虑的政策或环节,进行针对性宣传,扶贫每项措施各项环节都要有贫困户直接参与,让他们充分掌握实情,保证政策落地、产业引入、扶贫进度、成果成效全透明、全公开,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增强贫困户战胜贫困的信心,展现一心为民、精准扶贫的实际行动。

  另一方面,措施扶到“点”上,让贫困群众成为精准扶贫主动参与者,造福于民。在详细了解贫困户收入情况、致贫原因、脱贫困难因素等基础上,搜集脱贫意向,多样式、多渠道实现脱贫致富。如,对于分散性的贫困户,可采用致富党员与贫困户一对一结成对子的方式,手把手地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对于资源优势明显的贫困村,可采用引入对口产业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入股,参与经营或管理,实现脱贫;对于班子软弱涣散的村,首先要帮助建个好支部,健全完善一套可用可行的制度,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带动致富;对于个别贫困群众存在的等观望思想,通过学习教育,帮助他们转变脱贫思路,并且注重教育扶贫,避免贫困在代际间延存。

  精准扶贫中,“甩开膀子”是根本,“喊出嗓子”是铺垫,两者缺一不可。只“喊”不“做”,扶贫走了形式,只“做”不“喊”,得不到贫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地方政府和帮户干部在工作开展中,只有做好“喊”与“做”的两篇大文章,以政策的宣传引导贫困群众主动参与,才能让贫困群众更有获得感。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