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军旗向太阳

2018-08-01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尚伟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30年前的7月,这首创作于1939年秋的歌曲,经中共中央委员会批准,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歌本是《八路军大合唱》的组歌之一,原名为《八路军进行曲》,1965年曾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曲名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前进历程,而歌词所表达的意境,则体现着人民军队始终坚守的理想信念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支队伍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血雨腥风。然而,这支诞生之初极其弱小的军队,正是从这里出发,顽强地背负起民族的希望,执着地向着太阳前行!

  

  南昌起义后不久,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在秋收起义时公开使用中国共产党的名义,正式亮出工农武装的旗帜。毛泽东在向中央报告中指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由此,诞生了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红色为底,象征革命;旗中央为白色五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星内镶镰刀斧头,表示工农联盟;旗面靠近旗杆的一侧制一白色布条,竖写楷体字“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整面军旗的含义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

  

  1927年9月9日,第一面工农革命军军旗在修水县城升起,它公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武装斗争的决心,中国大地上由此有了“红旗与白旗的对立”。起义后,毛泽东在那首著名的《西江月·秋收起义》中,生动描绘了当时起义队伍在军旗的引导下英勇斗争的场面:“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每年8月1日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及军徽样式”。命令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底,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

  

  星光灿烂,是因为辉映着中国共产党崇高理想的金色光芒;星河壮丽,是因为交响着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红色赞歌!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源头,诞生于条件艰苦、斗争严峻的井冈山。一支对中国命运抱有积极想象的新型军队,在这里找寻到成长的空间。“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进程和人民军队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井冈山上的旗帜,飘扬在被埃德加·斯诺称为“无与伦比的现代史诗”的长征中。人民军队这一最壮烈的史诗,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井冈山上的旗帜,飘扬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窗棂上。伴着延安窑洞的烛光,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成为延安精神的雏形。

  

  井冈山上的旗帜,飘扬在原本默默无闻的“方寸之地”上甘岭上。那场载入史册的恶战,永远地记录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用生命铸就的忠诚与担当。

  

  井冈山上的旗帜,还飘扬在西域大漠蘑菇云的惊世升腾中、飘扬在走向深蓝的远航中、飘扬在广袤天宇间“神州”系列的傲然飞翔中、飘扬在训练场上每一位军人的汗水中……

  

  有人说,生逢和平年代,是军人的不幸。殊不知,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奖赏。今天的中国,沐浴着和平的阳光;今天的世界,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治多极化没有冲淡霸权主义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也没有带来地球村的普遍繁荣,国际安全形势复杂严峻,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血与火的考验离我们并不遥远。

  

  人民军队自成立以来,一直为救民族于危亡、卫国家以和平而不懈奋斗。历史用无数血的代价证明:一支爱好和平的军队,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才能争取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民族复兴之时强军备战,才能维护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新时代的战旗,等待着新时代的中国军人续写荣光。不论将跨过怎样的艰难困苦和雨雪风霜,我们这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将始终向着太阳!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