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全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018-12-26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孙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全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的关键点,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对于如何回应人民期待、解答人民关切、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创造历史伟业的动力,也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源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是时时刻刻展现在中华大地上人们纷繁复杂的现实利益的动态表达,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递增性的特点。正确认识全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多样性。恩格斯评价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等。这个发现同时为我们揭示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人民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性需要、人际性需要、精神性需要。就目前中国的现实生活而言,人民的物质性需要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就业、住房等民生领域;人民的人际性需要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望、对有效的社会治理的期望、对良好的社会秩序的期望和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期望等;人民的精神性需要主要表现在期望更加优质、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性要求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必须从整体入手,全面把握人民的需要,让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层次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被全方位激活,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政治清明、道德良善、创新发展等。与此同时,人们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多样性的需要不是同等重要的,在价值层次上存在着差异性。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也是按照物质性需要、人际性需要、精神性需要的次序依次上升。需要的满足带来幸福,要获得幸福就要奋斗,社会的进步正是被这些创造性需要的满足所推动的。“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递增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除了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外,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递增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种递增性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种类的需要之间的梯次递增,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每种需要的单项递增。不同种类需要间的梯次递增表现为需要越低级就越强烈,因而也就越优先;越高级就越淡泊,因而也就越后置,高级需要是低级需要相对满足的结果,即低级需要会渐次向较高一级的需要发展。因此,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物质性需要是最强烈而优先的,当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时,是很难从事社会性和精神性生产活动的。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我们要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递增性方面入手,全方位多层次动态认识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工作中多关注人民的需要,关怀群众的生活,关切到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把握共性又把握特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保障、可持续。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