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业要有钉钉子精神

2019-02-14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曹原

  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重要科学方法论。扭住问题不放手,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提倡的钉钉子精神。钉钉子不仅是一种精神态度,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方法论逻辑。钉钉子,是定力、韧劲和实干的有机结合。只有方向准、韧劲足、真抓实干,才能把钉子钉准、钉正、钉牢。

  要有坚如磐石的定力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是钉准钉子的定盘星。钉钉子方向要准,就要守心持正、沉心静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的座谈中,曾讲起山西省右玉县委一任接着一任带领人民群众治沙造林的故事。六十多年来,右玉始终坚守绿色发展,昔日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葱茏的“塞上绿洲”,生动再现了钉钉子精神的思想实质和方法论精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飞鸽牌”干部要干“永久牌”的事业,就要真正把心钉在岗位上、钉在职责上、钉在一方土地上。

  因此,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树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视野,做到不折腾、不懈怠、不短视,坚决杜绝“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的情况。要认准目标、持之以恒,以一抓到底、一以贯之的态度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从小事做起,徙木立信,用可行目标引领干部群众,用实干实绩激励干部群众,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让百姓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有水滴石穿的韧劲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百折不挠、久久为功的韧劲,是钉好钉子的压舱石。无论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中国古代传说,还是红旗渠、塞罕坝这些闪亮的新中国坐标,无不印证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一朴素的中国哲学。阿尔伯特·哈伯德的作品《把信送给加西亚》,讲述了19世纪美西战争中,中尉罗文历经艰险穿越危机四伏的战场,将美军的重要情报送到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的手中,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诀窍无他,惟靠责任驱动;将美好愿景变为现实,路径无他,惟凭韧性支撑。

  因此,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保持战略定力,破除思想藩篱,秉承“为官避事平生耻”的品格,坚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坚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正气,以锲而不舍的量变,实现水滴石穿的质变。要厘清责任链条,拧紧责任螺丝,知责明责、守责尽责,少些“今天上山、明天下河”的胡折腾,少些三五年改天换地的空豪迈,少些花拳绣腿敲锣打鼓的表面文章,把眼光放到长远处,将心思用到实事上,把精力贯注在实干中。

  要有真抓实干的作风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真抓实干的作风是钉牢钉子的保证。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首次从政治建设的高度,提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调要“使监督常在、形成常态”,释放了严字当头、一严到底的信号。“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些作风顽症之所以“风过又回头”,症结就在于监督执纪失之于松、失之于软,不能稳扎稳打、一抓到底。

  因此,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善用“稳”和“进”的辩证法,准确把握“稳”的内涵、不断强化“进”的措施,围绕“常、长”二字,不厌其烦反复抓、抓反复,沉心静气、力戒浮躁,不抓到底不回头、不解决问题不撒手,坚决防止决策部署“在一片落实声中落空”。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下更大功夫,亲力亲为抓落实、咬住不放抓落实,坚决杜绝“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情况。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站位、主动作为,充分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问题。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发扬钉钉子精神,爬过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一锤一锤接着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以“功力必不唐捐”的担当,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敬终如始激荡新气象,用苦干实干成就新作为,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