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政治自觉战略自觉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021-07-22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周树春

  习近平总书记5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国际传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为推进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提高政治站位,在战略高度推进国际传播,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以思想引领为根本,大力加强理论建设

  从战略高度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强大思想武器,把理论建设摆到更重要位置。既要把阐释好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首要途径,又要在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宣介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奠定更坚实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基础。

  要贯彻好“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部署要求。我们要走进和深入到火热而辉煌的新时代“中国故事”之中,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拓宽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不断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要落实好“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的目标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凸显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更加自觉从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化时代迅速崛起所面对的特殊情境出发,着眼于解构国际思想舆论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以富于科学精神的时代话语阐释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以富于时代气质的中国理念展开世界叙事。

  以话语叙事创新为核心,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话语体系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战略、理念不断成为国际舆论焦点,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带有鲜明中国印记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流叙事,当代中国话语正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中确立。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部署要求,把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作为国际传播实践创新的核心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精神旗帜和时代坐标,站在人类价值和道义制高点,全面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用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话语来表述中国,用体现中国视角、对接世界认知的话语来讲述世界,深入揭示“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历史必然性、时代进步性、价值正义性。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话语。当代中国话语的首要命题是解答“今天的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讲好中国制度故事为重点,讲清楚当代中国的道路选择是对国家和民族所面对的历史任务的理性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能满足日益发达的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代表了世界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话语。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7日致中国日报创刊40周年贺信中强调,“更好介绍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就”。14亿多人口大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实现现代化,破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发展难题,体现了独特的文明特征,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西方话语的实质是西方现代化的理论抽象,中国话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构建起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逻辑,让闪耀着时代光芒的“新发展理念”成为中国叙事的强劲旋律。

  构建中国特色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话语。从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类文明问题作出一系列深刻论述。新时代中国倡导的文明观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力量,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话语。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积极付诸实践,推动国际政治文明走向未来,体现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国家和平崛起与世界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自觉。我们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以格局重塑为基础,积极构建战略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论述,标志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战略自觉,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推动“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建设,不断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

  一是坚定战略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国际传播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从根本上说,“做好了中国事情”为“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条件。

  二是强化战略思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同时,“世纪疫情”加剧“百年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西强我弱”国际舆论格局尚未发生根本变化的背景下,如何让“中国声量”更好与“中国体量”相适应,进一步扭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进一步解决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问题,需要我们大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三是明确战略目标。一方面,进一步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切实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四是加强战略研究。既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围绕如何提高传播艺术,探索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又围绕国际传播领域的新发展新情况,针对西方涉我“意识形态”的新动作新动向,不断形成有力有效的战略对策,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

  五是落实战略部署。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际传播知识培训;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

  (作者系中国日报社总编辑)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徐坤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