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 | 这874万颗“种子”,山东是否已备好“沃土”?

2020-07-24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

  874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再加上回国留学生和往届待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但与此同时,国内各省市都在竞相出手抢人才、抢高校毕业生。为何?

  因为充满朝气和活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对于提升区域经济活力、打造城市长期竞争力,实为不可多得的宝藏资源。

  谁拥有了青年,谁就拥有了未来。

  每一位高校毕业生,都是一颗助力城市生长繁茂的“种子”。问题是,我们的城市是否已备好“沃土”,以迎接这些人才种子的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网生代”毕业生

  吸引高校毕业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

  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大多是1995年后出生的“网生代”,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具有开放探索、敢于涉险的行为特征;更善于利于互联网,学习能力强,接收信息面广;更加自信,也更容易接受新环境;更加追求差异化和个性化等。

  由于这些“网生代”的特性,他们在择业、安居方面,也有自身的很多特点。

  如更青睐于新经济行业。《2020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更愿意选择新兴行业就业,期望就职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商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广告)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5.1%、10.7%、9.2%。

  更看重“有趣”、“自由”。互联网催生了很多新兴职业,如电竞游戏指导、网络作家、网络媒体编辑、时尚买手等。对于很多“95后”和“00后”毕业生来说,有趣、自由等成为他们选择职业的重要指标,选择慢就业、自由职业的也越来越多。

  “斜杠”青年(即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作为“网生代”,他们对互联网非常熟悉,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又为他们从事多重职业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如近年来兴起的运动健身、教育、私厨美食等技能分享平台,就让大量拥有一定技能的年轻人,利用互联网平台,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他们要么因为兴趣,用额外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要么因主业扩展,利用网络拥有了另外一重职业和身份。

  自主创业者增多。近年来,各地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对于那些具有开放探索精神的毕业生来说,自主创业成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选择,创业人数不断增加。很多毕业生在创业时,能够善于利用众筹、风险投资等方式筹集创业资金。

  当然,“网生代”毕业生在择业、安居时,也会考虑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前景、城市未来发展等共性因素。

  破除“保守”印象

  山东城市在吸引高校毕业生时,应精准把脉“网生代”年轻人需求,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城市资源、产业特点等,制定实施差异化、多样化的引才措施。

  首先要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调研发现,“网生代”毕业生更青睐兼容并包、文化多元的城市,生活舒适度与工作压力之间的平衡也很重要。

  因此,城市发展的综合水平,包括房价水平、交通便利度、教育水平、医疗质量,是否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城市治理模式等,都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据《2020大学生就业力》报告,一线、新一线城市已成为毕业生就业首选之地。在期望就业城市排名中,青岛排在第12位,济南排在第17位。

  对应“网生代”毕业生的特点和他们对城市选择的偏好,山东各市应从本市实际出发,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基础设施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强化房屋租购、子女教育、文化娱乐等配套措施建设。

  同时,应努力打造“多元化、包容性、创造性”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特别是一些三线、四线城市,要努力改变“保守”的城市印象,提高对“网生代”毕业生的吸引力。

  新兴产业是集聚人才的基础和根本。

  近年来,部分山东籍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之所以选择到一线城市或南方城市就业,一个重要原因是山东城市的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无法为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尤其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就业岗位

  对此,各市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及用人单位需求,判断引进人才的层次和类别,有针对性地扶持和发展相关产业、吸引人才,尤其要在推进新旧能动转换过程中,将营造先进产业链、生态链,作为人才政策制定实施的重要目标。

  有政策,更有服务

  要吸引不同类别和层次的毕业生来鲁就业,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和激发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今年,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局面。企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不严重的大型企业,应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加强人才储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则要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博士毕业生和海外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同时,我们调研发现,山东籍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怀有故乡情节,愿意留在山东工作,部分中西部省份的毕业生也愿意到山东工作。在我省各市用人单位的薪酬福利水平,与经济更发达城市相比不具备竞争力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可根据所在城市发展情况和所处行业特点,积极创新人才服务和管理模式,在家乡情怀、职业发展前景、稳定性等方面下大功夫,吸引他们来鲁就业。

  对创业型高校毕业生,各市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实施“微创业”就业导向,“中创业”经济导向,“高创业”战略导向。

  “微创业”技术含量低、规模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解决本科、专科毕业生的创业和就业,具有较好的效果;

  “中创业”技术含量不高,但规模大,对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帮助;

  “高创业”技术含量高,能够形成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起到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创造出更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岗位,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

  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应大力发展创业中介服务机构,为各类创业型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平台,兼顾“微创业”、“中创业”和“高创业”,重点抓好“微创业”和“高创业”这两端,积极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对创业型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如济南市高新区人力资本研究院创新设立的“人才有价”平台,就对解决创业者融资难困局、打造良好创业生态,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几年是国内城市人才政策出台的密集期,山东各市也相继出台了人才新政。但我们调研发现,人才政策只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一个因素,能否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和舞台、产业发展、城市软环境等,则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因此,各市应着眼于人才发展环境、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人才生态系统等,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并确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实。

  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服务工作,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认定、项目申报、生活补贴、子女入学、社保医疗、住房支持、文化活动、人才研修等“一站式”高效服务,推进更多人才服务事项实现“一网办、一链办、指尖办”,通过“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的市场化、精准化水平。

  [作者孔宪香,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