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山东,行进在转型之路上

2015-11-24来源:大众网作者:高晓梅

编者按:

  今年7月召开的山东省委十届十二次会议确定,山东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精准有效的措施推动稳增长调结构,着重把握“四个关键环节”,努力实现八个方面新进展。围绕这个主题,10月12日,“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在济南启动。活动将通过全国新媒体的视角,全方位展现山东在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迎难而上、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和成就亮点。 

  10月7日起,大众网、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官方微博、微信全平台推出系列文章——行稳致远在担当,围绕“一个定位,三个提升”,从项目园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及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六个方面,宏观讲述山东“稳调”故事,全景呈现为“走在前列”而奏响的山东乐章。 

“行稳致远在担当”(88)

 山东,行进在转型之路上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高晓梅
  经济转型升级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路径和客观规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了深度调整,至今仍增长乏力,国际需求不足,市场空间被挤压,竞争异常激烈,世界各国不得不走上艰难而痛苦的转型之路。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跨越的槛和必须经历的痛,或早或晚,或快或慢,或长或短,或主动或被动,无一幸免,正所谓冰火两重天,跨过去,收获的是涅槃重生后华美的蝶变,过不去,则会陷入漫漫沼泽,难以自救。
   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完成支柱产业的替换、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由弱变强的升华,社会才能进步。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速度开始换档回落,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孕育,新需求新动力酝酿突破,国民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旧有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历史的呼唤。唯有走转型升级之路,才能使经济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才能达到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健康、更加持续”的目标,这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
  我省经济发展特征和发展模式与我国高度相似,在目前的国内外背景下,自然是转也得转,不转也得转,而且是越积极、主动效果越好,越消极、被动代价、损失越大。认识到这一点,近年来,我省加快了调整改革的步伐。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省踏上转型升级之路的一年。工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省是传统工业大省,其中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是优势传统产业,规模实力居于全国前列。2012年,六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959亿元、实现利润5389亿元、利税8563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76.5%、72.4%和70.8%。但能源消耗全国第一,碳排放总量全国第一。随着工业总量的扩张和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产业层次偏低、创新水平不高、能源资源趋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凸显,已制约了传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转型自然首先从传统工业改造开始,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的通知,通知提出,以上传统产业要加快实现由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创新驱动、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制造环节为重向研发生产营销并举、由产品竞争向品牌质量竞争五大转变,力争到2015年在产品质量、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品牌建设、集约发展、节能环保六大方面有明显提升。随后,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意见、关于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山东省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若干政策措施、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山东省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意见、互联网+发展意见、20条财政新政等一系列改革新政陆续出台,规划着我省转型升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引领着我省转型升级的节奏和重点,并将其逐步推向深入,转型升级在全省各领域全面铺开。
  蜕变转型的过程是艰辛的,化蛹成蝶、凤凰涅槃不是腾笼换鸟那么简单,这种脱胎换骨的痛苦不在其中是很难体会的。一只蝴蝶如此,一只凤凰如此,对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来说更莫如此。代价是沉重的,经济增长慢下来了,从2011年的10.9%降到12年的9.8%、13年的9.6%、14年的8.7%,15年上半年的7.8%,公共财政收入减下来了,从2011年增长25.7%,到12年的17.5%、13年的12.3%、14年的10.2%、15年上半年的9.1%。各部门顶着巨大的压力,牺牲休息和休闲时间,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想方设法,科学谋划……。企业则咬紧牙关,奋力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向品质和技术要效益。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残酷的战斗,没有人知道何时结束,有些倒下了,有些退出了,但谁都明白没有退路,不前进、行动慢了都不行。如今,最艰难的时光正在过去,曙光已经显露,随着经营环境的优化,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5%提高到2014年的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1.4%左右,科技创新成效明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由2010年的0.4件提高到0.9件,名牌商品层出不穷,青岛啤酒、东阿阿胶、张裕等42家企业入围201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至2014年底,全省有效注册商标39.4万件,其中经工商总局认定的驰名商标543件,省著名商标2971件,保持全国前列。我省产业结构也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2011年为8.8:52.9:38.3,12年为8.6:51.4:40.0,13年8.3:49.7:42.0,14年8.1:48.4:43.5,15年上半年7.6:46.8:45.6,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超额完成年度和进度目标,生态环境继续向好,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平均浓度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经济发展与民生和环境的关系更加和谐了。
  尽管前进之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转型不一定能在五年或十年内完成,但我们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下,山东转型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健。(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初审编辑:王磊

责任编辑:牛乐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