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获得感的三个层次

2016-02-17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苏晓龙

  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可以有效纠正实践中某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自拉自唱、大搞“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的弊端,避免某些群体“被增长”、“被平均”和“数据亮眼,群众无感”等问题;同时,获得感不能只追求一时的获得,不能靠节日送温暖式的突击,而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确保获得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自去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首次提出“获得感”以来,这一概念不仅成为新闻媒体竞相解读的全新提法,全国“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并成为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全民词汇。在《咬文嚼字》杂志社评出的2015年十大流行语中,“获得感”名列榜首。2016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获得感”,从而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获得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群众因所自身所得而产生的一种正向的感受和体会。跟原来的表述相比,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就把改革发展的评价主体更明确地由领导干部转为人民群众,把改革发展的评价内容更准确地由外在形式转为内在实质,把改革发展的评价标准更突出地由客观指标转为主观感受,从而更加符合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逻辑,更加突出了人民是我们党工作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的地位。它让一个个冷冰冰的指标变得更具感性、更有温度,可以有效纠正实践中某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自拉自唱、大搞“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的弊端,避免某些群体“被增长”、“被平均”和“数据亮眼,群众无感”等问题。它既总结了我们党一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取得显著成就的经验,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更高期待,同时汲取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无感增长”的教训,为今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有感发展”的方向。

  获得感一词非常接地气,意思浅显易懂,但仍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逐步递进的层次:一是观感,就是人民群众对改革政策和发展成效的直观感受,这是获得感最直接和最表面的层次。虽然很多社会现象在理论或法律上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人民群众听到或看到后却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感受,这种社会观感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民意。大家能够明显感觉到,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通过持续有力的整风肃纪,党的作风、形象现在已经有了明显改进提升。二是身感,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亲身经历直接得到的收获和体会,这是获得感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层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只是停留在宣传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问题来落实。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不能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转化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三是心感,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理性思考发自内心的感悟和认同,这是获得感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层次。人民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就会产生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感,它是党和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党治国理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明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奋斗目标、“以百姓心为心”的执政党,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真正切实的获得感,也必将因此获得人民群众最深沉、最热烈的支持和拥护。

  获得感虽然在经济和民生领域有着更为直观的表现,但这一概念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换言之,老百姓的获得感也必将体现在“五位一体”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去年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还是5月4日会见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时都提出,要充分考虑两岸双方社会的心理感受,努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这种说法与台湾民众经常说的有感、无感异曲同工,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很容易引起共鸣,为对台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不仅如此,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深入融合,中国的发展也在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还必须考虑国际社会的获得感问题,也就是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和采取更有成效的实际行动,体现我们提倡的和平、合作、共赢、包容等理念,回应国际社会的种种疑虑甚至敌意,引导国际社会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我国的发展。

  在如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上,必须注意,“有感”的反面不只是“无感”,还有更值得关注的“失落感”和“相对剥夺感”。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少一些大而化之,多一些帕累托改进的精准思路,切实注重政策效果上的均等性和协调性。而且,获得感不能只追求一时的获得,不能靠节日送温暖式的突击,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确保获得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另外,获得感固然需要党和政府采取更为有效的政策,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自身的艰苦奋斗,每个人只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程中辛勤劳动、埋头苦干,才能在做大各领域发展蛋糕的同时,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获得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作者系山东省委办公厅法规室副主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