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两座万亿级城市,将给山东发展带来什么

2021-02-02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

  近日,济南市宣布,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0140.91亿元,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实现历史性跨越。

  这也意味着,山东省从此拥有了两座万亿级城市(青岛市于2016年已跻身“万亿俱乐部”),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两市经济总量占到全省30%左右,未来仍将继续提高

  拥有两座万亿级城市,对山东发展意味着什么?将给山东发展带来什么?

  首先,大城市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凸显。

  按照目前预估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济南和青岛两市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山东省的30%左右,未来仍将继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正在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要载体的区域发展格局,要按照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总体思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带动经济运行效率的总体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强调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

  可以看到,无论是基于省内大城市发展的现实趋势,还是从中央对中心城市的目标期许来看,山东省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更加凸显。对此,应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思路和安排,完善财税体制,优化考核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并在此过程中避免造成新的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进一步做强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加快全省要素市场一体化和产业布局一体化进程

  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标德国,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两座万亿级城市的成功培育,也证实了山东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加快全省要素市场一体化和产业布局一体化进程,持续做强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将是山东未来发展的战略路径。

  同时,以济南、青岛为代表的中心城市,也将持续推动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进程,从而形成相对稳固的经济圈层。尤其是考虑到1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城镇化进程仍有较大空间的现实情况,山东省以省域为单元进行资源要素整合,也具备更强的现实可能性。

  当然,在国内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的推动下,随着黄河战略的落地实施,山东省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也将更加深入,产业定位和布局也将发生一定变化。但与其他省区相比,以往长期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生产体系特色将得到延续。从这一角度来说,山东省必须有效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更加充分地适应其长期趋势。

  此外,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济南由于区位的居中性和交通方式的多元可达性,所覆盖市场范围和市场消费潜力的规模优势将更加凸显,从而在总体上占据更为有利的战略位置。

  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随着产品形态向技术密集型和增值服务型转变,以及国家全方位立体开放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内陆城市的物流和对外开放劣势逐渐被弥补,进一步改变了与其他城市的动力对比格局。在多个省份实施“强省会”战略的政策支持下,2021年新晋万亿级俱乐部的6座城市中,有4座是省会城市,彰显了省会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

  全国已有23座万亿级城市,山东应在新起点上奋起直追,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23座城市GDP超万亿元。因此,虽然山东在万亿级城市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通过23座万亿级城市的横向对比也不难发现,无论是济南、青岛的城市量级,还是全省拥有的万亿级城市数量,山东与广东、江苏等省份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把即将达到万亿级水平的城市也纳入考虑,山东面临的压力无疑会更大。因此,我们应在新起点上,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的总目标,扎扎实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大力实施工业化的高质量提升战略。新世纪以来,山东省工业占GDP比重由2006年49.9%的峰值,逐年下滑至2019年的32.3%,年均下降1.35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量质齐升的工作目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使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同时加快实现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要明确设定全省生产要素用于工业发展的总量目标及其总体格局,切实保障生产要素供给的基本稳定,引导形成更为充分的市场预期。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支持政策和跨地区要素交易市场,积极获取土地、资金、劳动力、能源、供水等生产要素的外部增量;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全省资源配置的一体化进程,持续开展现有存量的潜力挖掘和二次开发,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益。

  要大力培育专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中介等市场化运营主体,构建以科创服务产业为纽带的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应用新机制。加大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自主可控技术研发,让科技赋能高质量工业化。

  继续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山东省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60%,但仍处于快速发展区间。因此,应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为重点集聚方向,推进人口和其他各类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以此提升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并为生态区、粮食主产区提供更多保护空间。

  要率先推进创新型城镇化,注重以发展理念创新、规划布局创新、空间载体创新、工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路径方法,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吸聚辐射能力。通过多层次普惠性的公共服务供给,多维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面向不同群体的包容型城镇化。

  发扬绣花精神,提高城镇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综合运用法律、市场、行政和社会自治等手段,通过目标量化、标准细化、职责分工明晰化等,形成以“精致、细致、深入、规范”为内涵的精细型城镇化治理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生产生活需求。注重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以财政转移支付、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有机跨地区转移接续等手段,确保区域利益和居民权益。

  应超越龙头之争,以更具实质意义的济青一体化带动全省加快发展。要摆脱以地理距离为依据规划区域空间结构的传统思维,通过多种方式将时间距离和成本距离人为拉近,让济青两市的协同效应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从而共同构筑起带动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引擎。

  突破“不接壤”概念,加强虚拟联结和体制机制衔接,在重大科技平台、新型基础设施、旅游市场开发等重点领域探索共建共享的新机制,深化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继续提升济青之间公铁水空的多样化客货联系,加频加密运输班次,加快供应链物流管理等中间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城市产业布局一体化。深化胶济城市带和产业带的规划布局,壮大中间节点,以“二传手”方式拉动济青不断扩大合作。

  最后,加强城市智库建设,加快治理现代化步伐。

  随着济南、青岛两座城市经济总量和人口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产业生态和群体生态也日益多样化,对此应强化城市新型智库建设,围绕城市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等重大问题,既开展直接、专门、快速反应的现实性研究,也提供必要的战略预案储备研究,从而更好支撑城市和区域长远发展。

  应着眼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教强省建设,不断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不同主体、不同模式、不同路径、不同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国内形成引领示范效应。在业已组建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基础上,应着力构建完善全面均衡的科技创新促进体系,使战略谋划及其理论升华成为山东建设创新高地和提升区域“软实力”的有力支撑,进而加快全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颜培霞,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