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被夸大的代沟是可以调整的

2018-04-09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 李侠
  
  当下,关于代沟问题有两种基本判断:一种观点悲观地认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代沟正在演变为日益扩大的鸿沟,根本无法改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代沟是知识更新速度的差距带来的必然结果,虽然没有办法完全消除,但却是可以主动调整的。
  
  代沟的结构、源头与表现形式
  
  由于代沟的最显著表现就是两代人之间在观念上存在差距,而观念则是人头脑内的信念系统的产物,据笔者前期的研究,可以把人的信念系统分解为三维结构,即真理之维(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之维(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审美之维(解决人与自我的关系)。基于这个信念结构,我们就可以找到两代人之间产生代沟的源头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时代的发展对信念结构造成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真理之维,即新一代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这也是科技时代迅猛发展的主要标志,所以这一部分内容会在两代人之间造成较大的发展差距,比如新一代人可以学习到比老一代人更多的新知识,如最近比较热门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涌现的热点知识,而这些都是上一代人无法快速跟进学习的,显然在这个维度上,两代人之间是存在较大代沟的。
  
  反之,对于伦理之维而言,由于它处理的是善恶等与社会秩序与规范有关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发展在任何时代都是很缓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成熟的社会在伦理之维上都是趋向于保守主义的,两代人之间很难有大的差异,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把握,反而是上一代人比下一代人更有经验,仅从得分角度而言,老年人的得分甚至会比年轻人多一些。
  
  至于审美之维,它处理的是美与丑的问题,直接体现人对自我的关怀。由于审美本身受到时代偏好的影响较大,这部分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认知冲突与矛盾。如果我们把造成代沟的原因归结为各自信念的三维结构的得分之和,那么,由于两代人之间在认知的各个维度上存在的各自优缺点,那么,认知总分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如年轻的一代会在真理之维(与科技知识有关)上有得分的优势,而年老的一代则在伦理之维(与社会生活有关)上得分占优,至于审美之维(与自我关怀有关)的差异具有时代的特征,只要自己感觉舒适即可,这一维度并不会在两代人之间造成太大的矛盾,毕竟这是认知中属于很私人领域的事情,就如同我们不会太在意别人的饮食习惯与穿着打扮一样。
  
  应该把代沟维系在合理的认同范围内
  
  说到底,造成代沟的主要原因就是两代人间存在的知识差距与伦理判断差异问题。考虑到代沟的时间跨度有限,通常范围在20~30年之间,因此,关于代沟笔者有两个推论:其一,一个封闭的、发展速度较慢的区域,代沟比较小,多以隐性方式潜伏着;反之,开放的、快速发展的区域则代沟现象明显,并以显性的冲突方式展现出来。其二,存在适度的代沟差距,是社会学习与进步的内在驱动机制。只要代沟不是很大,就不会在群体间造成认同的危机,也是合理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就个人而言,越是发达地区,知识更新速度快的地区,代沟现象越明显,反之亦然。就社会层面而言,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区域鸿沟才是真正应该重视的。
  
  客观地说,代沟的存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完全没有代沟则可能是一种可怕的退化现象。这种代际间的知识差距可以带来群体间的学习效应。问题是,这种知识差距不能超过一个合理的限度,否则就会在群体间引发矛盾与冲突。一旦知识差距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信念结构的质的改变。在哲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范式转换,一旦发生范式转换,秉持新旧范式的两代人之间就会出现不可通约性问题。试想今天的我们可以和200年前的人达成共识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和200年前的人拥有完全不同的范式,这个差距远远超过了代沟所允许的范围。因此,合理代沟的知识差距限度的设定,应该像道德的形成一样,这个限度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毕竟社会与整个时代不会等任何人,所有的人必须参与到调控代沟的行动中来,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任何一方被迫等待另一方的人为设定与安排。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造成代沟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代人之间的知识差距与伦理认同,这就要求上一代人尽量补充新知识,而下一代人则应吐故纳新建立新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毕竟,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把代沟维系在一个合理的知识差距与价值认同范围内。
  
  双向努力:调整代沟的合适路径
  
  代沟的存在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完全取消代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存在一个合理的代沟可以避免社会的退化与平庸化趋势。但是,如果代沟差距过大则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交流成本上升,并造成认同与共识的破裂,从而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考虑到中国的知识传授方式是高度趋同的,主动调整代沟还是有可能的。按照哲学家曼海姆的看法,知识的生成与演化有两种方式:其一,在日常经验的连续统一中;其二,知识产生于秘传。显然,秘传是封建时代的知识传承方式,虽然可以消减代沟,但知识生产速度过慢,不适于当下工业社会对于知识的需求。当下的同质化的教育方式是高度连续与统一的,不仅加快了知识的生产速度,同时也由于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新知识的添加不会遇到信念中的异质因素的影响。因此,老年人主动地去力所能及地学习新知识,这既是缩小代沟的主要途径,也是减少老年人因为知识库存太少,容易上当受骗的有效措施。笔者曾撰文建议,老年人应该是科普的主要受众对象,其目的也在于此。
  
  在社会秩序方面,老年人是维持社会规范的稳定器。毕竟在这个维度上,老年人的知识库存比较丰富,这也是年轻人应该主动反向学习的,历史一再告诫我们,所谓的新事物不一定就是对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不同伦理规范的相对性都服从于支撑它们的同一个绝对信念——善与恶是可以并且应当被区分的。
  
  通过这种双向努力,那些困扰整个社会的代沟问题也就能在相向的调适中被置于一个合理的知识区间内:这个合理的知识区间,既可以保持社会的和谐,又维持了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代沟是可以主动调适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