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山东社科

王爽:“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2016-04-12来源: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作者:

  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通与交流的重要通道,为联系世界、缔造和平、促进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发挥了跨洲纽带的作用。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层次的战略意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应对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下新的战略部署,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开放、自由、合作主旨下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是我国推动地区包容性发展、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发展战略,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向西开放的重大举措。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山东部分沿海城市定位也被明确写入规划,其中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港口将迎来发展机遇,将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山东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交流合作,对于提升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山东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山东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

  (一)外部:多边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近30年来,欧洲、美国、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纷纷出现区域经济整合的提议和协商,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盟(EU)、东盟(ASEAN)、八国峰会(G8)、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国家(BRIGS)等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纷纷建立,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的实效逐步显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整体低迷,许多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深化区域合作成为各国拉动经济增长的务实选择。尤其是,近年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超大自由贸易区逐渐酝酿,对经济全球化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WTO的统计,截至2014年1月,全球共签署双边或区域自贸协定583个,正在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为381个,全球己经形成了几乎涵盖各国、涉及多领域的、交叉重叠的自贸区网络,而且越来越多的多边区域合作呈现跨区域的特征。近年来,尽管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多边和双边的经贸合作,但东盟与中国(10+1)合作机制仍略显松散,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进展缓慢,并且美国积极构建把中国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在此背景下,中国一方面应巩固东盟与中国(10+1)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还应加快向西强化区域经济合作。[①]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区域性经济集团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体,欧美等地区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对集团外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贸的竞争中日益面临着陷入“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在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当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出更多的大国贡献,在拓展本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与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应积极寻求经济合作与联合,通过“一带一路”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各次区域连接起来,以集体的力量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既是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利益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的客观要求和关键环节,对于亚洲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高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内部: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也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一方面是中国正在由世界工厂向既是工厂又是市场转变,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867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对外贸易越来越显现出良好的平衡性,进口量不断增加,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市场的地位正在不断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中国正在由一个资金吸引国向既是资金吸引国又是资金输出国转变,2013年我国引进的外资达1100多亿,输出资金也超过了1000亿,输出资金和引进资金也正在取得一个新的平衡。这两个重大转变成为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基础,使“一带一路”建设具备了现实可能性。“一带一路”战略是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国内经济和外贸发展与“走出去”的现实需求应运而生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往更多强调“引进来”,相对更重视发达市场,我国企业也主要是参加由美欧日发达国家公司建造的产业链。如今,要把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成就,必须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强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打造自己的产业链,既包括区域网络,也包括带有全球特征的网络,使“走出去”具备更深的根基,更好地带动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二、 “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与山东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是国家根据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统筹陆海、经略周边、联通世界的重要战略构想,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新布局,翻开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新篇章,为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为山东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机遇。基础设施和交通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突破口。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国将加快推进国际运输便利化进程,优先重点加快陆海通道和对外门户建设,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形成江海联动、水陆并进、空港衔接、铁海联运“四位一体”的内外通达、便捷畅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山东山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建设提供难得的机遇。山东处在海、陆双向辐射的重要枢纽节点,应在“一带一路”北段交通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交通枢纽的支点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海陆通道、港口功能、航空航线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完善与沿线国家及国内相关省份互联互通的通道体系,形成海陆空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的新格局,进一步打造“一带一路”北段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二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领域的机遇。“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明确了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新路径。从开放布局上看,“一带一路”将推动中国向西向南开放,重点是扩大开放的合作对象中包含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深化中国与广大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从开放领域来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带动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互动结合,进而大大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从而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于山东而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东盟等国家是传统的经贸合作伙伴,“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是近年来山东对外经贸目标市场调整的重点所在,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潜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山东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不断密切,将为山东拓展、扩大与沿线国家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游、环保等多领域合作提供了重大机遇,有利于形成有力的地缘经济格局和对外合作市场结构,推动山东对外经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是优化产业发展格局的机遇。一方面,“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提升海洋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使山东优势产业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一带一路”战略将通过加强与新亚欧大陆桥的对接融合,完善海洋经济服务体系和合作协调机制,着力培养港口运输、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船舶修造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集聚带。山东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人才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东亚海上合作平台也已正式“落户”山东。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大对海铁联运、口岸联动、大陆桥运输、跨区域合作方面的支持力度,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将使山东在我国海洋经济对外合作中发挥更为突出作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使山东富余产能对外转移步伐加快。“一带一路”概念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区别在于,传统的丝绸之路主要担负着商贸活动的通道功能,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在延续上述功能的同时,更多的要担负起中国今后的产业输出任务,促进产业转移引领下的对外发展,拓展未来的发展空间[②]。“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等重点区域多数国家虽然资源丰富,但加工制造能力相对薄弱,迫切需要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以增加就业和税收、提升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积极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在一些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高耗能、资源型产业和出口规模大、受贸易摩擦冲击较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形,急需对外转移。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山东重点推动富余产能向以地理位置比邻、交通通讯便利的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以及非洲、拉美、中东欧等经济互补性强、市场潜力大的国家转移。因此,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产业合作,将优化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环境,将为山东轻工、纺织、建材、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提供广阔舞台,为山东产业升级带来新的空间。

  四是深化省际区域合作的机遇。长久以来,由于海运一直是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并由此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经贸的发展和产业的集聚,而深处内陆的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亚欧经济发展带上的一块“凹陷”地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对外开放进程相对缓慢。从国内布局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一条联结陆上和海上、贯穿我国东部与西部的产业经济带,将东西部不同省区有机地串联了起来,将极大地促进东西部的协同合作,也为山东加强与国内沿线省份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山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在国家战略的导向下,进一步密切与京津冀、辽东半岛和新亚欧大陆桥等沿线省份的合作,成为沿线相关地区加强对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门户。

  三、山东参与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比较优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山东在参与“一带一路”过程中具有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地缘区位、港口物流、经贸合作基础等方面。

  (一)海陆交汇的互联互通优势

  山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区位位置得天独厚。从全国沿海港口看,在一纵一横的“一带一路”交汇点上,山东各大港地理位置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山东沿海共有一类开放港口24处,港口密度居全国之首且均为不冻港,现已形成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日照港为两翼,其他地区性港口为补充的沿海港口布局。其中,青岛港是世界第七大综合大港、我国第二大外贸口岸和北方第一大集装箱港口,港口航线密度、外贸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北方港口首位,2013 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吞吐量 11.8 亿吨,占全国 10% 以上,其中集装箱 2076 万标箱,为山东积极参与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蓄了重要力量。从陆向看,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山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省份紧密连接。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的青岛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地甘肃、宁夏等 18 个省市签署了口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西安、郑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 20 多个城市建设“无水港”或进行战略合作,开展海铁联运和多种形式的联运;2014年位于胶州的多式联运海关特殊监管中心由海关总署批复设立,向西由霍尔果斯口岸连通中亚、可以直达荷兰阿姆斯特丹港,向南连接华南铁路、公路大通道可以直达东南亚国家;而随着瓦日铁路建成通车,日照的海陆交汇优势也逐渐强化,日照港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两条千公里以上铁路直通作业区的港口,日照港货物可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进入中亚五国,最终抵达鹿特丹、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辐射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贯穿我国境内8个省(区)。因此,从海陆双向看,完善的港口布局及便捷的集疏运体系,决定了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具备独特的互联互通优势。

  (二)东西开放的桥头堡优势

  山东地理位置优越,向西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可连接中西部地区及中亚五国,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临近,是我国大陆最接近日韩两国的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是亚欧与亚太板块的交汇点,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合作、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和广阔的辐射范围,在促进东西开放上具备独特的“桥头堡”优势。同时山东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沿线地区,拥有青岛、日照两大东方桥头堡,是沿黄中西部各省区的重要出海门户,而且与我国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尤其在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等方面,合作空间广阔,在未来“一带一路”发展中具有辐射内陆、连通南北、面向太平洋的战略区位优势。

  (三)蓝色经济发展优势

  山东具备全国首屈一指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海洋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海洋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同时,山东拥有参与海洋合作的国家战略、国家级平台、国家级科研院所等综合优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及国家级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建设,使山东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在海洋科技、环境保护、灾害应对、海洋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为山东尤其是沿海港口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经贸合作基础优势

  近年来,山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从对外贸易看,近年来山东在巩固日韩及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额快速增长。近年来山东与东盟、澳大利亚、俄罗斯等的贸易往来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3年山东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达309.63亿美元,东盟成为山东第二大贸易伙伴;对澳大利亚进出口总额达196.33亿美元,同比增长40.3%。从利用外资看,虽然香港、韩国、投资性公司、日本、美国仍居山东利用外资前列,但近年来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在山东的投资较快增长,2013年三者在山东的投资为5.8亿美元、1.2亿美元、1.2亿美元。从对外投资看,山东境外资源开发投资涉及俄罗斯、中亚、东盟、南亚等周边国家,伊朗等中东地区国家,澳大利亚等大洋洲国家;山东境外产业投资以亚洲为重点区域,除了香港外,项目主要流向国还有韩国、日本、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截至2013年底,山东累计在东盟投资设立企业457家,投资额36.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12.8%和24.1%。[③]山东在东南亚建立了纺织基地,在澳大利亚、中亚等地建立了棉花种植基地,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在老挝、柬埔寨、俄罗斯等国建立了林业基地;在东盟、非洲等地区,开展了服装、棉花加工、纺织印染、日用轻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合作。山东对外工程承包业务,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占据80%以上的份额;截至2013年底,山东与东盟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额50.7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4.5亿美元;南亚的印度,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东南亚的新加坡,非洲的赤道几内亚、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苏丹,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在山东对外承包工程市场中位居前列。良好的合作基础,使山东有能力、有条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四、山东参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突出海陆交汇,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交通枢纽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目的是以中国为核心,通过陆路和海路双向“向西”发展,形成一个联结亚欧的大区域合作平台,并通过海陆的联动实现“一带”与“一路”的融合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发挥山东海陆交汇的战略地位优势,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港口群为主体,健全现代港口航运体系,深化与乌鲁木齐、霍尔果斯等西部口岸合作,搭建“青新欧”等跨国货运铁路直达通道,促进海铁联运发展,不断扩宽港口腹地;加快重点铁路项目建设,建设由沿海快速铁路、港口集疏运铁路、大宗货物铁路和省际间客货铁路组成的运输体系;加快面向日韩的门户机场建设,发挥青岛空港日韩航线密集优势,积极吸引陕西、四川、甘肃等内地客源经青岛中转日韩,加强与内地机场开通联程航班合作。通过不断整合陆海空运输资源,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不断拓展与沿线国家和省份在运输、物流、仓储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集疏运基础条件和综合物流服务水平,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部沿海延伸,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加快海陆双向衔接,形成与“一带一路”紧密相连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推动建设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线、以山东全境为面、实现以环渤海和沿黄省区为辐射范围、集商品、资本、信息、技术于一身,海港、空港、陆地港为一体、海陆空资源统筹发展、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不断推动“一带一路”的交汇互动。

  (二)突出双向开放,强化与重点板块的互动

  山东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东西双向开放窗口的有利地位,向东深化与环太平洋经济圈特别是日韩的全方位网络化合作,加强与东亚板块的互动,深入推进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面向日韩的产业合作基地建设,推动建设面向日韩、辐射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的青岛国际商贸中心,完善与日韩的海空通道建设,推动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健康发展,将山东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韩国“欧亚倡议”对接融合的重要节点;向西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依托,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和中亚五国、俄罗斯、土耳其及欧洲的合作对接;向南不断扩大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交流,不断提升向东向西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确立山东国家东西双向开放的门户和桥头堡地位。

  (三)突出经贸合作,推进与沿线国家形成新的经贸增长点

  一方面,以培育竞争优势为重点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深化与沿线国家在农产品、能源资源、机械设备、旅游、建筑等领域的贸易合作,加快实施技术、品牌、营销、标准四带动战略,积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山东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传统加工贸易档次和附加值,引导加工贸易向研发、销售和售货服务等环节延伸,逐步实现由代加工向设计再向自创品牌转变;进一步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保法规、环境标志制度的研究和信息搜集,全面跟踪和关注这些国家对山东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情况,建立健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降低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对外投资步伐,大力推动山东受国家宏观调控较大和贸易摩擦较多的钢铁冶炼、氧化铝等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壁垒小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实现家用机械、电子家电等产业向更贴近目标市场的国家转移;通过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加工制造型、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性的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等企业向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的国家转移,拉动饱和产能的输出,拉长产业链条,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实现优势产能活力在境外激发与延续;充分发挥山东对外承包工程的优势,鼓励企业到沿线国家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广泛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四)突出海洋优势,打造国家海洋开发合作核心区

  发挥山东地理区位优势,将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通过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促进以海洋为纽带的横向经济联合,通过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推进海陆交通、海陆产业等一体化进程,实现空间资源的再整合,辐射带动省内腹地乃至我国广大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资源及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联合环渤海以及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加强与东盟沿海国家的海洋合作,建立与重点国家间在海洋领域的交流合作机制,推进山东与日韩、东盟等国家在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科技、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深度对接与联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原料基地、生产基地、营销中心和海洋合作园区,加快现代海洋产业集聚;重点加强港口与海洋航运的合作,大力推动友好港口建设,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烟台、威海等搬到其他港口为依托,加强与新加坡港、巴生港、胡志明港、林查邦港、雅加达港、马尼拉港等东南亚及南亚港口结成“友好港”,在港口物流、临港产业、港口管理、信息技术、政策互通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海上合作和互联互通水平,推动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五)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大通关的贸易便利化链条

  深入推动海关程序便利化,实现山东青岛港、日照港等口岸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区域口岸合作,优化内陆“无水港”布局,完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大通关模式,推动口岸功能互为延伸,建立起与沿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海西等主要经济区的高效物流对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营造高效、便捷的出海口,形成“大通关”的区域联合。积极促进山东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检验检疫合作,实施检验检疫直通放行制度,扩展内地货物直通放行模式,不断拓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的省际直通放行合作范围,加快推进出入境检验检疫便利化。进一步简化商务及科技人员往来出入境手续,积极探索为“一带一路”重点沿线国家商务人员和游客提供落地签证便利,对省内重点企业人员出国和沿线外籍高科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来鲁提供签证便利,推进人员流动便利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