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山东社科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2016-04-12来源: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作者:范玉波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开始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劳动力要素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产业是劳动力重要载体,劳动力要素的活动分布在各个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劳动力结构变迁又有可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变迁,二者存在很强的相互促进关系。山东省是人口大省也是产业发展的大省,工业经济门类齐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的缩影。地处中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列,对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研究对东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山东和全国一样,处于“新常态”背景下的转型期,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能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资源环境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较快发展。在实践上,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实施国家宏观调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性要求,同时也是区域、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性要求。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关键动力在于人才优势的发挥,掌握并运用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规律是实现经济现代化,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大转移、结构大调整、人才大流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

  二、山东省劳动结构与产业结构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一)人口老龄化改变就业结构

  山东省作为全国第二人口大省,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剩余劳动力渐趋枯竭、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已经枯竭。作为人口大省的山东省,人口红利能持续几何?按照联合国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该地区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995年起山东省就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2012年,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10.4%,同期全国这一比重为9.4%;2013年这一比重又提高至10.95%。山东省老年抚养比年年攀升,2012年达到14.2%,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看,和全国相比,山东省的人口红利消耗更快、后续效应更显不足。在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情况下,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创造新的储蓄源泉,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有可能出现“第二次人口红利”。

  (二)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结构的具有带动作用

  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山东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结构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特别是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显著地带动了劳动力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与就业不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但是所有产业的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都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在统计上不能表明就业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具有解释意义,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缺乏互动关系。一般来说,劳动力结构的升级与变化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但检验结果却是不具有统计上的意义,其原因主要有样本时间段内,是中国劳动力的转移时期,农村劳动力几乎处于一种无限供给时期,人力资源完全服从与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一结果将会改观。

  三、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信息平台建设:产业与劳动力互动关系的实现

  要实现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结构优化之间的互动,就需要消除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山东信息互动平台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用以发布产业结构的变动的趋势,特别是山东省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人才的需求等信息。劳动力的地域分布往往能够对产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现阶段严格的户籍限制,土地不能确权流转的情况下,产业投资合理的地理分布能够减少劳动力结构与产业匹配的扭曲。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结构优化互动信息平台应该统领各地的分散的信息发布平台,产生协同效应,由专业的管理机构管理运行,发布山东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动态变化。

  (二)产业分工协作水平提高: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

  山东地区官场文化比较浓厚,政府在发展经济中较强势,市场经济意识与浙江、广东等地相对淡薄,传统思维模式还有很大惯性,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相当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政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扶持工业企业发展,使竞争主体失去公平性,并且易于滋生腐败。缺乏协作,特别是地区行政区划的阻隔和各地经济发展战略的趋同,产业结构的同质性大于互补性,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往往对应着扭曲的劳动力结构。应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政府减少对工业经济的干预,避免重复建设和一哄而上,依靠各自资源禀赋、经济固有基础特点,形成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错位竞争,形成工业生态群落体系。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山东各地结构趋同的产业进行整合,形成各自的产业集群。形成配套意识,树立“协同”思维观,促进山东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

  (三)教育体系的完善: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下,劳动力资源禀赋和科技禀赋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山东省三大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别明显。山东省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济南、青岛、东营、烟台等地市,东部和中部地区多而西部很少。山东省东部、中部地区的受教育年限比西部地区多0.9年,西部地区的文盲率约为东部地区的1.4倍,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只有东部地区的70%。东部沿海地市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明显优于鲁西和鲁中南地区。此外,要素的非完全流动性以及存在的要素流动障碍,影响了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状况,造成了区域经济空间产业分异现象的产生,东部沿海地区依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优势聚集人力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而鲁西、鲁南、鲁北环境污染程度高,在集聚人力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方面优势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产业发展。

  山东省各项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层次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很难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解决山东人才规模不足、结构失衡的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投入资金完善教育体系,以培养人才,优化结构。特别是各层次的职业培训对于优化人才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从而明显优化现有人才的结构。

  (四)以就业为核心的调控:新常态下引领产业发展

  旧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以GDP增长为核心,往往确定年份的GDP增长指标,下级层层加码,即使经济增长的困难年份,仍然设置一个保底的GDP增长指标。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往往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进行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依此衡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成效,依此评定下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考核等次。

  新常态下,应该改变这一做法,逐渐建立起以就业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调控经济发展当中,最为重视的指标是失业率指标,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能够引领产业的发展,美联储参考这一指标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控。随着中国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越来越以人为本,逐渐淡化GDP指标,希望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良性互动有望最终形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