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宣讲时间

孔繁轲: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2016-04-12来源:山东宣讲网作者:孔繁轲

  “决胜阶段”的关键之举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孔繁轲

  对党的历次大会、全会精神的解读,各人有各自的角度。在我看来,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解读全会精神的关键。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为例:一中全会的关键词是人事安排;二中全会的关键词是人事安排;三中全会的关键词是改革。那么,五中全会的关键词是什么?我理解:那就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五中全会期间的三次重要讲话,讲的最多的是“发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总共2万1千余字,仅“发展”一词就提到249次。这充分说明,尽管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仍然要突出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发展。如果说改革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那么,发展就是决定我们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招。改革针对的是“存量”,发展强调的是“增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8次会议上强调:我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建议》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轴,同时也是一个通篇贯穿改革精神的文件,包含着大量改革部署,是改革和发展的“双重奏”。我们建国66年,实施过12个五年计划、规划(国民经济3年恢复期、60年代3年调整期没有相关的计划、规划)。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历届五中全会的主题都是针对下一个五年提出规划建议。原来不叫规划,从200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把计划改为规划。规划和计划虽然只差一个字,但内涵却大不相同。计划强调的是战术层面的问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而规划则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强调的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更具有全局性、引导性、前瞻性。十三五规划《建议》耳目一新、管用实用,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顺应人民群众期待,从理性和战略的大视角,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

  一、关于发展的新特征

  认识了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也就把握了未来发展的战略起点。

  (一)“十二五”伟大成就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是经济总量稳定增长。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3.6万亿多元,按汇率折算,国内生产总值迈上了10万亿美元的大台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3%,稳居世界第二位。如果按照购买力水平测算,则已经超过了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94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居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平。对于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44.2%上升到48.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三是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高速铁路为例,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6万公里,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行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近年来,我国的高铁技术逐步走向海外市场,中美就建设美国西部快线高铁项目达成共识,中俄合作建设“莫斯科-喀山”高铁等项目取得进展。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选择或考虑中方高铁系统,真可谓“西方火车去,东方列车来”。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六是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八是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赢得了党心民心。

  总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可以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也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必须指出,上述成就的取得一刻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显示巨大成就背后的制度原因。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其代表作《变化社会的政治秩序》开篇就提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他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他们政府的有效程度。这些成就的取得就表明:我们的政府是一个有效政府,我们的党是一个有相当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政党,我们的体制是一个能够有效动员的举国体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发展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当前,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新常态”集中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

  其一,增速放缓,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近两年来,经济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3%,今年上半年7.0%,第三季度是6.9%。这一轮经济增速放缓既有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原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反映。我国经济增速很难也不必再保持以往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目前,我们作出的基本判断是“十三五”期间预计年均GDP增速在7%左右。

  其二,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常态最核心的变化。增速放慢但结构在不断优化,这是新常态的典型特征。我们不再追求高增长,而是追求在经济增长速度合理下的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了,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即我们看重的“稳中有进”。集中表现在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需求结构优化、消费的贡献率上升、逐步形成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结构的变化、区域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其三,动力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资源、低成本劳动力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三驾马车”转到“三大发动机”,这说的是什么?是指“三驾马车”是需求鞭策动力,“三大发动机”是供给鞭策动力。从供给的内部来看,也有个转换的问题。由原来主要依靠一般性的要素,转向今后高技术、人才、信息这样一些要素。从需求的定位来看,原来主要依靠外需转到主要依靠内需,由原来的依靠投资转到依靠消费,由原来依靠政府投资转到主要依靠社会投资。总之,整个动力体系要发生基本变化。

  这就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重要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中指出:“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这个客观现实的背景下,使经济运行平稳保持在这个“中高速”水平上,并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质增效,这是“硬任务”。“新常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是“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伴随。30余年高速增长后转向“新常态”的新起点上,经济增长发展的底气和市场成长的巨大潜力仍在。但来自资源、环境的矛盾制约和来自人际关系的矛盾制约日趋明显:雾霾动辄就影响大半个中国;地方某些新上马的重化工项目,一而再、再而三遇到民众的强烈反对,有的甚至演变成大规模的群体事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收入分配问题更为凸显等等。如果处理、应对不当,便会像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那样,承担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二是“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对冲。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在“下台阶”,从10%左右下行到7%左右的区间。相关的下行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即将迅速消失、老龄化社会压力正迅速到来、投资“报酬递减”等等。但是,新型城镇化红利、科技创新红利、社会管理红利、政策红利等上行因素也在增加,如果这些红利能够通过改革释放出来,就能凝聚成提升和保持全要素生产率、化解种种矛盾制约的综合“红利”。

  三是改革努力和既得利益相博弈。目前,中国的改革已从原来的“增益型改革”转向“利益调整型改革”,渐进改革中既得利益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社会上对于在体制内“自动手术”、“自我革命”的怀疑仍未消除。在深化改革努力与既得利益阻力的博弈背后,是改革与社会“矛盾累积”问题的赛跑。化解既得利益阻碍,是改革的最难之处,又是必须面对的历史性考验。

  四是主动融入国际社会与西方国家的防范并存。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事务的治理,承担相应的大国责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比较忐忑,一方面希望和中国加强经济贸易往来,在中国的改革发展中分享红利;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对中国加强防范和戒备,甚至联手对我进行牵制和遏制。最近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协定的达成;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一波三折;南海问题上中美之间的摩擦等,就是很明显的例证。“捧杀”、“棒杀”、“唱衰”中国的各种声音夹杂,也反映出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复杂心态。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防范,很大程度上是信奉“强国必霸”,认同所谓“修昔底德陷阱”。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但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稀缺资源。另一方面,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西方国家在高起点上提出“再工业化”(工业化中期,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后期则主要以服务业为主),这使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立足于这些新常态、新特征,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建议》的重大意义。

  从时间节点上看:作为一次规划未来五年中国发展蓝图的会议,其规划涵盖了2016-2020年时间段,也就是说,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际,正是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的时间节点,也是中华民族顺利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衔接点,承上启下,其关键性显而易见。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有这样一个判断:2015年是中国世纪元年。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解释是:根据购买力平价,中国今年超过了美国,应该是老大。另外一个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是:“十三五”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使命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三五”是中国新纪元的起点,既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也是一个老时代的终点。从会议主题来看:“十三五”规划被赋予了诸多新内涵,是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着眼于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在“四个全面”的顶层设计之下,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

  最重要的是,“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体现了中央在新常态下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大方向、大战略的思考,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经济学。可以说,《十三五规划建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路的具体体现。

  二、关于发展的新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未来5年发展的总目标。 “十三五”《建议》就具体落实这个目标设计了一个“规划表”。除了这个总目标外,还有一些具体目标: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什么概念,转化为具体数字应该是多少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从总体上反映经济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我国实际上要求每年经济增长大约7%上下就可以了。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要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普遍提高,包括要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等。要关注矛盾集中的重点领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以就业为例,近几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就业一直保持稳定,但庞大的劳动力总量将会给“十三五”的就业带来持续压力。尽管从2012年开始中国劳动人口到达峰值后便开始下降,但降幅不足以改变劳动力总量在高位运行的国情。根据人社部的预测,“十三五”每年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人数仍然维持在2500万人。

  第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现在,我们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被很多人诟病。甚至被国外一些媒体热炒。以出国旅游为例,现在,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每年出境游客的数量都上亿。仅仅在今年的国庆期间,中国就有400万人到全球去旅游。但是,中国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有时候也影响中国的形象。所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其实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第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些年中国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环境的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这样一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中央也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在《建议》中,关于生态的发展,被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 第五,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们的很多制度还不太健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在《建议》中作了突出强调。

  可以说,《建议》提出的新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

  制定以上新的发展目标,有着鲜明的指导思想。《建议》中写得很清楚,最鲜明的有这样几点:一是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规划《建议》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集中体现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二是要加快形成引导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要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发展方式真正建立起来了,“新常态”才能真正成为典型意义上的新常态。三是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5+1”的总体布局。四是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怎么来确保?最重要的是靠党的坚强领导。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6条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这6条原则,是我们党首次就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坚持以人民为核心,是五中全会的鲜明主题,是贯穿《建议》始终的一条主线,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宗旨。如果不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离开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体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终将一事无成;如果不讲坚持科学发展、做不到科学发展,甚至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那么,也不可能达到预定目的。至于改革和法治、国内大局和国外大局,则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武器,须臾不可缺少。而坚持党的领导,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关键性因素。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色”,是中国的最大最实际的“国情”。

  三、关于发展的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搞定了。”《建议》就是以新的理念为主线,突出战略性、客观性、思想性,提出新的发展举措的。可以说,新的发展理念,是五中全会精神的灵魂。第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应该看到,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第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应该看到,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如果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第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而不是违背规律、破坏自然。应当看到,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第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应当看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贸易磨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第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有最深厚的伟力。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总的来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新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目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进一步“补短板”,进一步“防范风险”,进一步“转方式”。很多人可能有这样一个疑问,过去我们提科学发展观,现在又提发展理念,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应当这样理解:科学发展观初步回答了“我们要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实现发展”;现在五大发展理念则进一步回答了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关于发展的新举措

  《建议》从第3至第7部分,就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全面部署。

  (一)坚持创新发展

  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和现阶段的国内外形势以及经济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一是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对国家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发展影响重大,一些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五年前,几乎没人能预料到诺基亚这个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商倒闭,没人能预料到柯达胶卷的倒闭。二是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够,在许多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中国过去的发展依靠的是人口红利,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居多,靠的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廉价的劳动力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我们赚取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费,利润的大头都被西方企业拿走(经济学上的“微笑曲线”作了形象的比喻和说明)。以苹果手机利润链为例,研究报告显示,每部iPhone手机,苹果公司占据其58.5%的利润,韩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公司占据了约10%的利润,而中国大陆劳工成本只占了1.8%。在iPad的利润分配中,中国企业所得的利润占比也仅有2%。我们在拼劳动成本的同时,高新技术却受制于人。三是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需要创新驱动。综合来看,我国经济今后保持7%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但是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前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瓶颈。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持续乏力,我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因此,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建议》中提出了7大举措: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这里,着重谈一谈拓展发展空间。拓展发展空间,不仅包括地理空间上的扩展还包括企业向纵深发展的扩展;不仅包括实体空间的拓展还包括虚拟空间的扩展;不仅包括陆上空间的扩展还包括海洋空间的扩展。在虚拟空间的扩展上,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互联网在节约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大众创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许多传统企业都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期间,天猫全天的交易额突破912亿,仅用12分28秒就突破百亿,平均每秒的交易达到8.59万笔。从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市场的需求是巨大的。)现在,不仅城市在借力互联网发展,农村也开始了电商的时代。2014年,农村的网民是1.78亿,农村网购用户达到7714万,同比增长了40.6%,农村网购的规模超过了18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60%以上。我省在农村电商的发展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今年7月,省政府与阿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作为阿里巴巴农村战略重点省份,双方将积极推动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农村电商项目在山东省的落地、试点和推广。目前,山东淘宝村数量已达45个,“村淘”已覆盖山东12个县360个村。

  实现创新发展,根本还是要依靠人,依靠人才建设。为此,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人才是一个国家保持发展优势的潜在源泉,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也是人才驱动。因此,要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培养一批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企业家,另一方面要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大力度引进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如果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木桶效应是指水桶的容量大小不是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就是我们所说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任务,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这里,重点谈谈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形成鲜明对比。2014年中国百强县市排行榜中,东部地区所占比例较高,占据了60席,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分别占17席、14席和9席。山东、江苏、浙江三省占了百强县总量的半壁江山,其中山东省占据18席,江苏省占据17席,浙江省占据14席。就我省来讲,也是全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胶东半岛、鲁中地区和鲁西地区差距也比较明显。《建议》提出要塑造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还要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有人把这个战略形容为“1+1+X”。第一个“1”,促进长江经济带升级发展,通过长三角的“龙头”作用,带动“龙腰”起舞、“龙尾”起飞,实现东中西协调发展,在沿江中上游形成许多新的区域增长点。第二个“1”是加快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统一布局规划,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着力治理雾霾和大城市病这两大“顽症”。“X”就是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乃至较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地区培育一批区域性增长点、带,这也应作为区域均衡战略的重要部分。就山东来讲,蓝黄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又开始启动“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目的就是使西部地区成为山东经济发展新引擎,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户籍城镇化率的问题。我国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应该看到,城镇化水平不高,2014年户籍城镇化率才36%左右。户籍城镇化率是以城市的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对象的,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则是在城市连续生活6个月以上的人口作为统计对象。这就意味着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被统计在城镇化率里面。然而由于受到户籍限制,他们在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的福利保障上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待遇,带来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出现了“被城镇化”现象。针对这个问题,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在7.5亿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5亿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个人的城镇化成本大约在15-20万左右,也就说,政府在每个人的医疗、教育、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上面的花费要到达15-20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挑战中也包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的户籍率城镇化水平低恰恰说明我们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从农民到城里人身份的转换也意味着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转变。随着收入的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将成倍增长,极大地拉动中国内需,刺激中国的消费。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的时候强调:要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这对于稳定劳动力供给、培育现代产业工人、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都有着重要意义。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我们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在一个个最美人物涌现的同时,“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利己主义,网络炫富的物质主义,老人跌倒扶起被讹,舌尖上的安全屡屡失守,部分官员“不问苍生问鬼神”,种种乱象的根源就是理想信念的缺失动摇,精神上的“钙”流失了。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才能有希望,国家才能有力量。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文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山东,近年来,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快编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西部经济隆起带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年—2020年)》等相继出台实施;由历山剧院等单位发起的《剧场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成为全国剧场行业第一个地方标准;以《闯关东》、《南下》、《沂蒙》、《红高粱》等为代表的鲁剧受到全国观众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但是,山东是经济文化大省,却不是经济文化强省。2013年文化产业产值为2015.39亿元,占比3.6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还较轻。山东的文化企业长期以来在深沪股市主板上缺席,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今年9月17日在沪市上市,成为山东的第一家;新三板上市的也只有一家,11月3日北京鲁视领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总体上看,尽管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但是文化产业规模不够大、整体实力不够强、结构不合理,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体现出来,离支柱型产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问题上,大家都知道:“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兵不强不足以摧敌”。经济实力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切要靠实力说话。

  (三)坚持绿色发展

  《建议》第5部分分别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展开。这里面,有两个新亮点。

  一是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什么是主体功能区?就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资源利用程度,确定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域,还有禁止发展区域等。有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了,在这个地区就不要发展了,只能保护起来。比如划分出农耕区、牧区、森林保护区,或者林业发展区等一些脆弱生态地区为禁止开发区,甚至拒绝人进去的区域,让自然得到生息,让发展进程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我们省正准备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包括:深化我省现有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力度,优化空间布局;尽快出台全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加快研究制定有利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等。

  二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当前,有的地区仍然偏重于经济指标,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现象依然严重;还有的地区能够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意义,但缺乏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监管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环境保护的真正落实。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不坚守生态红线,绿色发展就是纸上谈兵。过去国家对环境保护实行分级管理,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在环境监管上可能会有所让步,而垂直管理体系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四)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封闭只会丧失自己的生机。五中全会从6个方面,对开放发展进行了部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这里,主要讲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是“一带一路”首次写入党的全会文件。“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一带一路”就是把最有活力的亚太经济体和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盟连在一起,变成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辐射到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甚至到非洲。有人将“一带一路”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不容否认,“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在形式上确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以“走出去”为核心;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都重视金融货币上的合作。但马歇尔计划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大国称霸为目的,是对欧洲的不对等援助。这与我们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加速与各国经贸往来,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计划有着最本质的区别。

  今天,美国最薄弱的环节是在中亚、中东。我们现在要利用这个战略态势,挺进其最薄弱的环节。这是战略上的考虑。从经济上看,以前的东亚经济体,大部分是靠美国的消费来拉动,大家都跟美国做生意,基本上是这个模式。但是现在,这个模式遇到一定的瓶颈了,必须要找到新的市场。新的市场在哪里?就在相对落后的中国的周边地区,再往西就是中亚、西亚一些相对落后的市场。他们缺少资金、技术,最缺的是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布局为中国开创新的开放新格局。我们现在搞亚投行,欢迎美国来,它不来。它不是不愿来,因为在所有的国际机构中他要当老大,但在亚投行不行,这是制度决定的。当然,中国最大的成功是把老欧洲拉进来。在全世界的话语权里,欧洲占据老大,美国是全面向欧洲夺权,中国是全面参与。但是,美国不想让中国再和平发展,所以搞了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试想,中国还能继续再靠融入美国来搞改革开放吗?

  引人注目的是,五中全会还首次以中央意志的形式,强调了提高中国话语权和全球影响力的必要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们讲“韬光养晦”,要低调、隐忍。而今日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支撑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支点。低姿态外交已经不能充分保障中国日益遍布全球的利益。现在就与韬光养晦这一战略告别,或许为时尚早。但调整势在必行,需要我们“亮剑”的时候绝不退让。对此,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

  (五)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议》不仅强调要实现十八大确定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还鲜明提出要让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按照《建议》,坚持共享发展包括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8个方面的内容。在这部分中,第一个亮点是首次明确提出扶贫攻坚的三个具体目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意味着,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将摆脱贫困。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进步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李克强总理去年在英国伦敦作了一个重要的演讲,他说,30多年来,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重大的、巨大的进步,解决了6亿多人的贫困问题。在当今世界的30多年的反贫困化运动中,80%的贡献是中国人作出的。但是,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现在还有多少贫困人口?还有2.5亿人。按照中国自己的标准(人均纯收入每年2300元),中国也还有7017万的贫困人口,还有592个贫困县。除此之外,我们还有1800万左右的低保人口、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900多万失业人员等特定人群。由此可以看出,我们面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因此,到2020年,要解决这7000多万人口的脱贫问题,必须要通过采取过硬的举措,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几个途径:第一个是通过产业扶贫,解决3000万人的脱贫;第二个是通过转移就业,使1000万人脱贫;第三是异地搬迁,解决1000万人脱贫。以上总计是5000万左右。还有2000万,完全或是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7000万的贫困人口要一个一个的解决。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实行脱贫的工作责任制,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

  第二个亮点是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我们现在开放“二孩”仍然是计划生育,只不过是生育政策作了调整,调整得更宽一些。这次调整,并不是计划生育的调整,它仍然是计划生育,国家也还需要卫计委。没有计划生育就是自由生育,是完全把选择权交给家庭和育龄人群了。现在允许的是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也就是说,允许“二孩”而不是“二胎”,已经生育双胞胎的夫妻就不能再次生育。

  生育政策为什么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人口政策时曾提到两个重要数据,一是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来,截至2015年8月底,全国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有1100多万对,但是提出二孩申请的只有169万对,所占比例仅为15.2%。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2014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5%,我国老龄化人口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实施调整计划生育的政策很重要,这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

  五、关于发展的坚强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前面,我们讲了发展的新特征、发展的新目标、发展的新理念、发展的新举措等。但要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人口、资源、环境等是中国的国情,但是要了解中国,首先就是要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议》第8部分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建议》从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加快人才强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等6个方面展开。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建议》首次把党的建设内容列入新的目标要求;二是《建议》不是就发展说发展,而是大篇幅涉及党的建设,将中国发展与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这充分说明了党在国家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建议》明确提出治党管党的基本思路和办法,为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党的领导根本在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当今时代,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也前所未有,如果党不能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来协调各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会陷入混乱,举步维艰。世界上很多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之所以停滞不前,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执政党及政府的软弱无力,无法应对经济社会出现的矛盾,更无力推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提法,在党的重要文献中首次出现,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十三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发展的领导,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也是党的五中全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强调。但是,党的领导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最重要的就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委的职责是总揽而不是包揽,是协调而不是取代,各方的事由各方去办,各方之间的事由党委来协调。党领导经济社会工作,也不是直接具体抓经济社会工作,而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长远发展战略,制定重大方针政策,并由政府依法贯彻落实,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建议》提出从两个方面入手阐述党委的总揽作用:一是在领导体制上,强化全委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这是核心;二是工作方式上,要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二)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紧紧围绕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一根本要求,提出了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若干重要举措,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打基础——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是一个拥有4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8700多万名党员的超大政党,这是我们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强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党的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建议》提出: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的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抓关键——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党执政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实现“十三五”时期改革和发展目标的指挥部和关键力量。新常态中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新挑战,能否实现财政政策的有效引导和货币政策的精准调控?能否激发各领域的创新热情形成新的增长引擎?能否成功化解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的冲击?都需要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积极有为,而不是“中梗阻”。因此,《建议》明确提出:要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营造优者上、劣者下的社会氛围。

  树形象——全面从严治党,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党风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央深入开展“打虎拍蝇”,反腐败斗争打开了新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20多名副省部级以上“老虎”落网,每个省区直辖市都有“大老虎”落网,很多网友戏称“全覆盖”,包括副国级及以上5人、省部以上的55人。厅(司)局级以下的“苍蝇”9万多只。我们在反腐败的问题上采取的是高压态势,但是我们更注意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避免运动化、一阵风。《建议》明确提出:“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目的是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为了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很多人说中国现在是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很显然,这个列车的司机是谁?就是中国共产党。这辆列车的主人、东家是谁?是人民,党是代表人民的意志开动这个列车的。在列车行驶的过程中,要保证平稳、安全,就要求司机熟悉车的性能、熟悉路况,提高开车的技术和水平,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在决定什么时候快一点、什么时候慢一点。这就是科学性。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科学执政就是在深化对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按照规律办事。所以《建议》中有这样一句“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完善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

  在开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尊重民意,因为老百姓坐在车上,同时又是车主,这就要汇聚民意、尊重民意,按照民意的大方向开车。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民主执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发展。《建议》提出:一是要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三是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

  这个列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要遵守规则,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怎么干都要按照规定来,这就是依法执政。《建议》明确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过去,我们为了实现发展,很多时候采取的是“绕着走”,搞变通的方式来的。但现在不行了,执政党也好、政府也好都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在法外设定权力,消除寻租设租的空间,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既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又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在党的自身建设上,要提高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出的概括。“十三五”规划《建议》在党的建设部分进行了强调,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必要求对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进行突破性的改革,着力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达到“善治”、“良治”的理想状态。《建议》涉及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时,还强调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亮点,也是国家安全第一次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写入党的全会报告。全会以规划《建议》的形式进行了明确,表明了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团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