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宣讲时间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2016-04-12来源:山东宣讲网作者:王志东 颜景高 鲁理

  价值观自信是对价值追求的高度认同,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就是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凝聚全社会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深刻论述,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与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追求,也是中国人民共同愿景的寄托和认同,是筑牢全国人民共同理想信念、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文化力量。

  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思想支撑。核心价值观自信有助于强化民族精神的自立和自信,不断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文化层面上来说,价值观自信是一个民族精神独立的思想根源,失去了价值观自信,一个民族就失去了民族复兴的基本动力。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抛弃了传统社会主义的“价值教条”,扬弃了现代资本主义“价值迷信”,开启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重塑的独特路径,这种独特路径影响着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内在独立性;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构建了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价值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思想支撑。

  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三个自信”的重要理论支撑。核心价值观自信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理想和追求,寄托了广大群众对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生活幸福的期待,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厘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从价值层面上抵御着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终极企图,坚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的内在价值,彰显着共同富裕、公正平等和人民民主等社会主义原则,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核心价值观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念支撑。核心价值观自信有助于实现中国梦所蕴涵的价值理想,不断增强中国人民对未来社会共同愿景的认同。从中国梦的内涵来分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三者相辅相成,包含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梦所要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和精神保障,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信念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真理力量,它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它所昭示的前进方向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我们完全有理由、有底气对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充满自信。

  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历史意义,也解剖了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科学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系列重要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认同。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有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了引领和整合复杂社会思潮的强大力量。

  自信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突出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认识和高度自信得出的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我们就可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跨越时空和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从而创新性地培育和滋养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永不枯竭的精神宝库。

  自信源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僵化的而是发展的,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文明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互动与分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也反映了不同文明所承载的共同价值。事实上,对众多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纳,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学习和借鉴,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信心的重大理论根源。

  自信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向往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经济上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生态上越来越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拥有越来越充分的自由权利,享有越来越广泛的平等权益,营造越来越公平的社会环境,构建越来越透明的法治氛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形象,持有越来越深厚的爱国节操,拥有越来越强烈的敬业责任,形成越来越诚信的美德,具备越来越友善的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才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群众的广泛支持,才能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最重要力量来源。

  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基本制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我们的价值观自信,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模式和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立足独特的历史命运和国情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一种新文明类型,这种新文明类型既不是共产主义的“乌托邦设计”,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掠夺”,而是发展出一种“对内和谐、对外和平”的新道路、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破除了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迷信,也消解了传统文化复古主义的迷恋,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最坚实基础。

  三、坚持固本培元,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

  自信才能坚持和践行,自信需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在全社会的确立,是一个思想教育和社会孕育相互促进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细落小落实,真正全方位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层次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涵养价值观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普及力度,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文化宝库的丰富资源中提炼出具有民族独创性和时代创新性的优秀文化因素,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精神力量。要珍视和弘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使党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做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加大对优秀产品的推广力度,特别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鼓励和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创作生产,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地发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作用。

  从宣传教育入手,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逐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内化为广大青少年的精神追求,从而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首先,要从统筹教育系统的品德、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的衔接入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与现有教材读本的有机融合,提升学校的综合育人效果。其次,要从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入手,引导教师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再次,要充分利用入学毕业、入队入团入党等活动和纪念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感染力和时效性。

  加强社会道德实践,释放价值观自信的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升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带头理解、吃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带动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总结,各行各业要健全组织章程和行业守则,使自己的常规工作和重大活动都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润物细无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遵循,做到“百姓日用而不觉”。

  强化全面融入机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贯穿到党的建设之中,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作风建设要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党组织的选人用人也要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从而推动党员干部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要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过程,体现到各个系统、各个方面,真正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精神之魂,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氛围;要渗透到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之中,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部署要求,健全和规范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在立法、司法、行政各领域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让法律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保障;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健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标准,引导人们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义的道德天平,逐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文系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阶段性成果。王志东,山东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颜景高,山东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鲁理,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