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文史哲教

家训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2017-04-10来源:北京日报作者: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家都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栖息地。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现阶段,有效地开展家教、家风建设,迫切需要对传统的资源进行清理,对先行者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提炼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和具有推广价值、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家训是父祖长辈对后代子孙的教训,是先人为后辈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身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的又一重道德约束,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具有法律的效力。名称上,家训有家教、家诫、家规、家仪、家法、家约、家矩、家则等异名。形式上,家训可以分为训诫活动的家训和文献形式的家训。所谓训诫活动的家训就是停留在口头,没有落实在文字上;所谓文献形式的家训则是以书信、规条等形式呈现的文本。性质上,家训可以分为非规范性和规范性两种。所谓非规范性家训,是针对一人一事的训教,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特征;规范性家训则不再是针对一人一事的教诫,而是着眼于一个人的一生,为了一个家族的世世代代。

  从唐宋时期开始,有影响的家训之作,往往不再仅仅属于一家一姓,而属于全社会所共有,这种情形可以称之为家训的社会化。这既表现为像《太公家教》《朱子治家格言》等,成为广泛使用的启蒙教材,诸如《袁氏世范》《了凡四训》等,成为流传很广的劝善读本,也表现为像司马光的《家范》、刘清之的《戒子通录》、孙景修的《古今家诫》、石成金的《传家宝》等家训的集结,还表现为不同家训之间内容的相互借鉴。很多特定家训中的劝诫条目和禁戒事项,成了全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选择以家训、家风建设为切入点,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具体包括:面向全体街道居民征集各自的家训;在每年的清明节,开展以“忆家训、谈家风、促和谐”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家庭,讲说家风故事。这样的做法,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各个家庭,自觉省思、培植和提炼各自的家训和家风,形成各具特色、又指向一致的家训和家风,以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筑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从而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一定程度地疗治当今社会的种种乱象。另一方面,它承续了唐宋以来家训社会化的传统,使原本一个家庭的家训和家风,通过这样的活动平台,走出自己一家一户的范围,能为整个街道居民共享,能为其他的家庭借鉴。可见,以城市社区为单位开展家训和家风建设,是家训社会化传统的延续,具有合理性。

  《家训》分为修身、齐家两大板块,其中修身分为崇德、立志、勉学、诚实、律己、宽容、守信、知足八个主题,齐家则分为持家、家和、崇礼、睦邻、勤劳、节俭、敬业、慎交、助人、教子十个主题。在每个主题下,均设置四个模块。一是家训格言:围绕主题,选择历史上流传广、影响大的有关家训的格言警句,兼收东四街道居民的家训。二是家风故事:一般会收录一个古代、一个当代东四居民的家风故事,通过形象、生动、切近的故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味,并体现古今家训的相通之处,反映它们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三是拓展阅读:或者是一首诗歌,或者是一些格言警句,进一步烘托主题,提供更多样化和更加丰富的阅读内容。四是专家点评:通过点评,说明传统家训资源在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的价值,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继承和发展的途径。

  《家训》一书,结合实践挖掘传统家训和家风资源,对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学术价值,对在现代城市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