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文史哲教

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

2017-09-14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

  作者:中国教育电视台原党委书记,北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张剑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活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育的显著特性

  一般来讲,教育有三个显著特性。

  一是传承和创造性。社会的存在和延续离不开教育的传承和创造。在任何社会,教育都要承担传承和创造文化的任务,承担传承和创造生产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任务,承担传承和创造社会意识、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的任务。

  二是历史性。教育要受当下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必须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在不同的社会或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不尽相同。在阶级社会,教育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必然把自己的利益、愿望、要求反映到教育上。

  三是服务性。教育要服务于现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于现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服务于国民的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教育的传承和创造性、历史性、服务性,是构成教育本质属性的基本要素。习近平总书记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深刻揭示了教育规律,准确概括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强调“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并把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反复强调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鲜明指出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这是一种新的教育观,把教育战略地位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高度,教育是国之基石,国家赖之以强,社会赖之以平,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方位和崇高使命,中国要富强、民族要振兴、生活要更好,必须“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让“教育成就梦想”。

  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坚固基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我们面对着世界范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面对着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硬实力和软实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增强硬实力离不开教育。硬实力是物质力量,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创新实力、军事实力等密切相关。

  增强软实力也离不开教育。软实力是精神力量,主要指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民族凝聚力、文明交流互鉴力、核心价值观影响力、国民素质等。教育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提高国民素质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赢得综合国力竞争更需要教育。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国家,依靠什么来赢得综合国力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13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第一资源,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人才因素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难以顺利实现。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我们对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补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这些重要论述,既彰显了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坚固基石的新论断,又彰显了教育强则国家强的新理念。

  教育是培养年轻一代的重要阵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不仅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更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年轻一代,不仅要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教会他们做事,更要教会他们做人。

  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通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教育重点,为青少年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青少年做到“四个正确认识”,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教育在培养年轻一代方面的重要作用,彰显了培养年轻一代的重要举措,牢牢抓住并有力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立德树人?立德就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大德是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个体明大德,才能对国家、民族有情感,并主动为之奋斗和奉献。公德是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体守公德,才能自觉履行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并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私德是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个体严私德,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严格约束个人行为,并夯实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树人就要树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树有志向的人、有担当的人、有修养的人、有创造的人、有体魄的人。并指明了立德树人的路径方法,要求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促进身心健康。把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与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融为一体,使抽象的立德树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抓手”,使培养年轻一代工作有了具体的路径和方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和创新。

  教育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创造美好生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社会公平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因为教育公平能够提供相对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实现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教育公平实现得越好,就越能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越能促进社会流动,体现社会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强调,“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重要论述,是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新思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要把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就能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就能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就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的扶贫开发新理念,“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重要途径”的扶贫开发新思想,“推进教育精准脱贫”的扶贫开发新战略,不仅是中国扶贫的新模式和对人类世界扶贫开发事业的新贡献,也是对用教育创造美好生活的新要求。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