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18-09-1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张占斌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中国至关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伟大目标和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这体现了新时代改革的深化,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的社会革命。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其对把握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意义更加重大。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发展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应对新的挑战、新的压力,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进一步努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才能克服困难,更好地实现各项经济发展目标。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

  要凸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和政策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改革举措出台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任务繁重,而且要求更高,既需要凸显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又要善于抓住关键环节,聚焦重点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协同效应、整体效应和集成效应。

  当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为市场主体带来一系列综合效应,激发了活力、增强了动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办事、创业提供了便利,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成效还是初步的、浅层次的,与市场主体发展要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政府部门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企业投资经营和群众创业创新仍然深受显性或隐性准入壁垒之苦、行政许可和变相审批之累。公共服务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部门和单位办事手续繁琐、随意性大,群众和企业满意度有待提高。

  在参与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对省级政府“放管服”改革的第三方评估工作中,我们了解到,我国的营商环境总体在逐渐好转,市场主体日子好过了一些,但还存在进一步改革的空间。例如,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还有1300多项,其中很多是不必要的。对这些审批和许可事项,还要逐一深入论证,除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等的项目外,能取消的要坚决取消,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不应再保留审批和许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审批和许可事项改为备案、登记、行政确认、征求意见等方式后,部分地方和部门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具体做法与原来相比没有明显改善,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尚未切身感受到改革的成效。

  进一步落实改革措施

  近几年,中央出台了多项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如果这些改革举措一一落实到位,市场主体发展环境肯定会更好,中国经济发展也能提到一个新高度。

  但在改革实践中,落实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已出台的改革措施有一些执行了,另一些则没有执行。例如,在一些地方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改革政策空转。二是一些改革雷声大雨点小,遇到困难就戛然而止,半途而废。改革是一场全面、系统、深刻的革命,如何深刻认识和辩证理解改革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事关改革大局和成败得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必须全面统筹推进改革,必须把握和解决改革中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

  从国家政策法规看,例如目前绝大部分领域并不限制民间资本进入,但实际上仍然存在各种隐性限制。关于民间资本进入,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两个“36条”和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方面反映问题还是不少。不同所有制主体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依然存在部分待遇不公平的现象。部分地方不从统一大市场出发,搞地方保护;部分垄断性行业为了自身利益,限制排斥竞争,特别是在基础性产业、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民营企业往往无法公平享受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  “放管服”改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主要抓手

  大力度的“放管服”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是有效果的。这项改革主要是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中央政府紧紧抓住了“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着力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放手让企业和群众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是近年来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从改革路径来说,“放管服”改革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取向改革的大思路一脉相承,是放开搞活历史经验的延续和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实践的重要内容。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相信市场的作用和力量。政府主要是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并有效弥补市场失灵,这实际上就是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尽管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和市场关系发生很大变化,但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依然存在干预过多、管得过死、在有些方面又管不到位的情况。

  在群众到政府办事方面,随着多个部门推出“只跑一次”“最多跑一次”等改革措施,政府办事效率不断提高,但在某些领域依然存在环节多、手续多、耗时费力的情况。例如,对于企业注册需要花费的时间,有了具体规定加以限制,耗费时间大大缩短,但在注销企业方面,还存在来回折腾的情况。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探索实行承诺制,政府依据申请人承诺办理各类事项,事后进行随机抽查,一旦发现申请人承诺存在虚假,给予严厉处罚并纳入信用记录。

  “放管服”改革是涉及理念、体制机制、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当前,激发市场活力,要在“放管服”方面多想办法。展望未来几年的发展,从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态势看,在全球经济新的平衡没有形成之前,外部环境还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在这一国际大环境下,要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既要有短期的应对举措,也要有中长期的主动安排。在短期应对举措上,要把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作为重点。在中长期的主动安排上,要更加注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