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2023-05-12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李冉

  新时代十年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深刻回答了强国复兴之路朝哪走、怎么走的根本问题。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是深化理论武装所需,也是破除国际偏见所需,对于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既需要在宣传阐释的层面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规划、战略,也需要在学术创新的层面建构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把思想力量和学术力量汇聚起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构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相统一的国家叙事

  近代以来,中国发展面临三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是作为目的的民族复兴。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来的历史使命。二是作为手段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三是作为道路选择的社会主义。无论是实现民族复兴,还是建设现代化,都必须遵循中国国情,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今,这三个要素在强国复兴的国家叙事中实现了历史的统一,而这一切是由新时代的主客观条件共同孕育的。例如,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是将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一体谋划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彰显出前所未有的使命担当、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这是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一体推进的精神条件;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全党团结成为“一块坚硬的钢铁”,这是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一体部署的政治条件;等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将强国与复兴统一起来,以全新视野诠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方式。民族复兴、国家强大、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性地交汇于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继续前行的光明之路;民族事业、国家事业、党的事业历史性熔铸于中国式现代化,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由此,中华民族奔赴未来的征程变得无比清晰——富民、强国、复兴能否实现,全在于能否走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叙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全部历史的主题,这个主题是通过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探索彰显出来的。近代以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陷于空前的生存困境。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赶上时代特别是赶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我们才真正提出了自己的现代化方案。新中国的成立,为谋划现代化的蓝图创造了制度和政权条件。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到改革开放后党的每次全国代表大会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聚焦和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到党的二十大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一条清晰的历史主脉,镶嵌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进程之中。

  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直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通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党的历史、民族复兴的历史、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有机统一在党的理论创新与事业发展进程中。倘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作建造一座大厦,我们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施工方法已经完成了各项基础性关键性工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叙事,对于把握党的宗旨立场、初心使命,对于理解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品格,对于彰显党一以贯之推进民族复兴的政治定力和历史韧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探索出来的,是内生性、原创性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结晶。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叙事

  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当前,个别西方大国把自身现代化作为“唯一真理观”,视中国式现代化为另类,极尽诬陷打压之能事。这要求我们充分重视现代化的世界叙事问题,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福祉的关系,其中又以讲好“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为重中之重。

  各国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比如,都会经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发展进程;都注重综合国力的提升,尤其是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都注重维护国内政局稳定和社会团结,注重科技、教育、人才、文化等软实力建设;等等。但“共同特征”不等同于“本质特征”。本质特征指向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需要把握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把握基本国情及其内在要求。一个超大规模的政党带领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实现一个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形态,这是我们国情的基本面,尤以“人口规模巨大”为首要特征,这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和伟大。二是把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属性及其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突出的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终极追求,始终围绕“人的现代化”展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总纲”,抓住了这个“纲”,也就牵住了“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服务于“人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鲜亮底色。这些“中国特色”,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一种实践理性。中国式现代化尽管从时间上晚于西方现代化,但却彰显出比西方现代化更科学的发展路径、更高效的发展进程、更显著的发展成就。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也是实践问题,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印证的真理。

  当前,美西方占据现代化解释权、推行“现代化霸权”,是我们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叙事的重要时代背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叙事的意义在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为核心内容,讲清楚讲透彻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的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的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的新贡献,以破除西方话语霸权和理论垄断,实现对人类现代化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拓展。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叙事

  现代文明是在现代化中孕育而生的,有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就有什么样的现代文明形态。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原本就是人类文明的本来属性,也决定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和现代文明形态的多样性。有些西方大国,把“文明”与“文明形态”混淆起来,把自己开创的现代化“文明形态”扩展为整个“现代文明”,并以此为标尺比照他人、裁判他国,这在本质上是霸权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也是“五位一体”的文明形态,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雄辩证明,人类文明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并非定于一尊,人类现代化道路绝非限于一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华文明的丰厚滋养中孕育出来的,也必将推动古老的中华文明在革故鼎新中走向新辉煌,这是我们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现代化建设不仅令国家和民族面貌焕然一新,也让中华文明焕发新生。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人类现代化的新形态,也是中华文明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建立在传统文明的根基之上,又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当代重塑和赓续鼎新。一方面,中华文明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依归;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了传统文明观念的生机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也必将在与全球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并将持续以自己的现代化实践,为人类提供启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现代化进程可以与传统文明的革故鼎新统一起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必将书写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的崭新篇章。

  (作者:李冉,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增强团结意识 凝聚复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力量源于团结。”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详细]

    05-11 15-05 人民日报 分享
  • 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牢牢把握这一总要求,要深入领会其重要意义,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切实将其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详细]

    05-11 15-05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详细]

    05-10 15-05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寓活力于秩序、寓秩序于活力,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科学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稳定有序的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模样,也是东方大国向世界呈现的宏伟气象。[详细]

    05-10 15-05 人民日报 分享
  • 展现了“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

    前进道路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以“中国之制”保障“中国之治”,我们一定能经受住一次次风险考验,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开辟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未来。[详细]

    05-09 10-05 人民日报 分享
  • “整体把握、融会贯通”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整体把握、融会贯通中不断做好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不断推动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详细]

    05-09 10-05 人民日报 分享
  •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

    在行业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坚持稳中求进,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定能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添砖加瓦。[详细]

    05-08 11-05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我们坚信,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会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详细]

    05-08 11-05 人民日报 分享
  • 既要逆势而上又要顺势而为

    只要我们始终清醒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在占据先机时能顺势而为、面对困难时敢逆势而上,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就一定能够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详细]

    05-06 14-05 学习时报 分享
  • 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摆在为民造福突出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人民至上的情怀、接续奋斗的战略目标和环环相扣的工作部署,实现中华民[详细]

    05-06 14-05 光明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