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2020-06-24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王丛霞

  核心阅读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定下的重大原则。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宁夏段考察,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这条红线的再强调,也是对此前一系列要求落实情况的检查督促。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上,不仅要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上游生态环境问题,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是有史以来有效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抉择,是黄河治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黄河上游的生态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全力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满足人们对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生态环境需求和优质生态系统服务,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根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意义。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从上游到下游,是一条连接了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型生态廊道,生态功能极其重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公共性,决定了必须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首先,事关黄河上游各省区的长远发展。黄河源头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黄河上游,河道长3471.6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青海三江源是黄河的源头,是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甘肃尤其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黄河的蓄水池;“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形容了黄河沿岸的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是受益地区。历史和现实均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前提。涵养好水源,建设好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上游各省区绿色发展的基础。其次,事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黄河上中游横贯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和荒漠戈壁,黄河用有限的水资源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下游为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回补地下水提供了重要的客水资源。黄河约60%的水来自甘肃兰州以上,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因此,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有利于保障黄河中下游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黄河上游的水量丰富,有利于提高中下游河道的自净能力,以减缓中下游的生产、生活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程度。再次,事关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在本质上、目标上一致。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能源富集区,是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竭泽而渔”的行为,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全流域的经济发展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

  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构筑面临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上考虑,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黄河上游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三江源是黄河主要水源涵养区,属于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典型高寒生态系统,受自然气候条件制约,以及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系统开始持续退化。黄河水域岸线管理与岸线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矛盾状态,非法占用河道、建筑垃圾乱堆、非法采砂、违法建筑等“四乱”问题仍然存在,局部地区湿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草原沙化。另一方面,高消耗、高排放和资源型“两高一资”的工业体系加大了污染防治难度。黄河流域被称为“能源流域”,黄河所经区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次能源(煤炭)与二次能源(电力)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与供应基地,逐步形成了以煤炭采掘及煤化工、火力发电、石油天然气开发、有色冶金以及其他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化工业体系。虽然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原材料供给方面意义重大,但是,这种以“两高一资”为特征的工业体系,加大了该地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难度。同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争水”现象依然存在。从目前黄河上游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资源型、重型化、单一性的特征明显,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状况。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比较严重,环境污染与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交织,流域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环境支撑已不堪重负。在水资源严重紧缺且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生态用水被挤占现象较为普遍。最为重要的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仍然不畅。黄河流域分布着诸多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这些区域与贫困人口分布高度重叠,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5个涉及黄河流域。受制于生态脆弱、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体制机制不顺等因素,黄河上游的旅游产业、服务经济整体还不发达,“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仍然梗阻,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压力尚未减缓。

  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着力点。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其一,准确把握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定位。充分考虑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差异,准确把握、落实落细黄河上中下游的生态功能定位。黄河上游要强化“上游意识”,承担“上游责任”,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水源涵养区为重点,以恢复和稳定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发挥和提升生态功能为核心,理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水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黄河上游生态环境问题。其二,合理建设黄河上游现代工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通过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工业体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上游地区必须服从于黄河大保护、大治理的要求,以生态优先为根本立足点,严格市场准入与退出标准,优化工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建立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工业体系。其三,坚决落实“以水定需”原则,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要以水定地、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人,有多少水办多少事,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资源规划,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调度、严格管控,科学设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其四,完善制度机制,打通“两山”理论转化通道。开展黄河流域生态资产核算,为国家实施针对性的财政转移支付提供科学依据。探索构建跨省(区)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加强生态监测网络建设,科学评估河源区、上游对全流域的生态价值贡献,流域各省(区)应当确保出界断面水质达到考核目标,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立足黄河上游的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科考、生态康养等生态产业,破解生态脆弱与贫困交织的难题,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