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面促进消费的“动力群”

2020-11-17  来源: 新华日报 作者:

  作者: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储东涛

  消费是国民经济赖以循环的枢纽。消费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我国民生福祉水平的提升。五中全会《建议》在阐述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十分强调“全面促进消费”。“全面促进消费”,核心是“促进”,关键在“全面”。“促进”就需要动力,“全面”就要汇聚各种动力。那么,哪些动力是可以而且必须拧成一股绳从而形成“动力群”呢?

  扩大消费品生产的动力。促进消费首先必须拥有丰富多彩、优质有益的消费品,而围绕人民群众对基本现代化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的需求,唯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能实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入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影响下,国际需求锐减、全球市场萎缩、世界经济低迷,经济全球化遭遇空前逆流,我国也出现了消费不足和出口受阻等困难局面。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前三季度实现了正增长,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7%。然而,这毕竟还是一种低水平的复苏,与往年的经济增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国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坚持以增强科技自立自强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动力。分配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中间环节,分配影响消费。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人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特别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程度,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还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确保流通畅通无阻的动力。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现代流通体系是能够高效衔接从生产、分配到消费各个环节的“大动脉”,是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大门户”,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因此,无论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离不开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关键是要打通堵点痛点、清除障碍,首先着力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优化完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布局,增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消费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完善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激励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竞争。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

  增强消费自身的基础性动力。在生产关系“四环节”中,消费既是终点也是新起点。消费是生产的先导,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消费就是巨大的生产动力。“消费生产着生产。”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近年来,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走高,2019年达到89%,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连续6年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不过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水平。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要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要以强化市场科学监管为重点,塑造干净透明、活力高效的消费环境,不断满足消费升级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拓展投资与开放空间的动力。长期以来,我国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经过十八大以来的持续艰苦调整,已经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强调促进消费并不排斥投资,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必须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保持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紧紧抓住重大工程项目包括“两新一重”加大投资的机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要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要坚定地拓展开放空间,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一如既往地以合作胸怀对待外贸外资。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