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科论坛——山东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模式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2020-12-1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12月12日,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承办,山东省社会科学发展交流中心协办的山东社科论坛——山东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模式研讨会在济南举行。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致福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鲁庆波作了致辞,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金卫,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郑立波,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伟红,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司强参加论坛。张伟红、杨金卫、司强分别主持开幕式、主旨报告、主题发言,司强作了总结讲话。

  刘致福在讲话中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治理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党建引领城乡治理一体化推进,深入推进城乡治理转型,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空间结构,加快推动城乡治理重心下移,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持续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信息化支撑,推动城乡治理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经验模式。城乡治理体系是市域县域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和“郡县治天下安”的战略地位,事关顶层设计落地落实,事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事关长治久安。广大社科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论述,旗帜鲜明唱响“制度颂”,在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上实现新作为;要深入研究我省城乡治理模式的基本状况、发展潜力等,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聚焦城乡社会治理模式完善、提升基层组织治理领导能力、提升社会群体治理协同能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统一等重要问题,努力在研究推进山东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模式创新上取得新成效;要结合新冠疫情突发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入研究提升组织力、提高战斗力、增强免疫力的新思路新举措,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径;要在宣传普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措施成效上下功夫,切实解读好党和国家的制度要求,及时把政策利好传播到寻常百姓家,引导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建、共创未来的良好局面,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鲁庆波在致辞中指出,举办这次研讨会是全省社科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担当之为,也是服务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山东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积累了很多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山东生动而鲜活的实践,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与样本意义。结合山东实际,及时对各种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城乡治理能力建设,是社科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狠抓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策划和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在工作中主打“合作牌”,加强与名校大院大所和著名学者联系沟通,合作成立研究机构、调研基地,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举办高端论坛,各项合作成果丰硕、成效明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以《十四五规划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趋势》为题作了主旨报告。报告对什么是现代化、十九届五中全会聚焦现代化、未来15年现代化的主要趋势、城镇化与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教育扩张、社会阶层结构的快速转型、人口老龄化趋势、共同富裕与收入差距缩小趋势、科技是第二阶段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变量等问题做了深入阐发,提出了现代化可分为以工业化和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显著特征的两个阶段,现代化是惠及14亿人口、和平发展、共同富裕、四个全面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定着其他方面的现代化等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何艳玲以《社会治理创新重新定义治理》为题作了主旨报告。报告从国家目标驱动下的治理任务设计、治理任务变迁中的政治与社会关系调整、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治理新特质三个方面,分析了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互联网化对社会治理的深刻影响,阐释了改革进程的三个阶段性划分,总结了市场经济、和谐社会、政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指出了社会治理创新中十个方面的治理新特质,认为秩序、分权、体制是影响服务、分工、技术的关键因素。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社会制度比较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向春玲认为,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机制,创新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围绕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任务,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佃利认为,在从城乡二元对立到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应坚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在城乡关系演进过程中,城乡物质空间不断被打破重建,社会关系也因此再生产,应从空间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共同体的建构路径。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共同体建设要把握市域、镇街、社区三个层面的治理共同体,强化实践功能、理论功能、战略功能,解决城乡流动难题、多元参与难题、社会联结难题,注意管理效应、自治效应、规模效应,探求治理与空间互塑的共同体可持续发展路径。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东航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建立的农村治理体系对于深化理解“党的全面领导”下的农村治理逻辑变化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启示,也可以提供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实践原则。当前,推进党和国家监察体制建设,其中之一就是将村级权力主体纳入党和国家监察体系之中,以实现对村级责任主体监督的全覆盖。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增福认为,提升城乡治理能力与水平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方法论。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需要系统观念的方法论原则。在提升城乡治理能力和建构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从系统观念与系统思维出发,在学理上加强研究,在实践中推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黄相怀认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自治之间的关系,坚持和加强党对城乡基层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廓清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红凤认为,应该从产业提升、城市群发展、生态保护、大循环双循环相结合等多点并举,协同推进山东高质量发展;紧抓全球产业链重构新机遇,推动山东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着力优化黄河流域空间组织格局;以“生态保护”为引领,实施“水、土地、资本、产业”四点突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科研院所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投稿280余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等部门单位的130多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与会研讨,本次论坛还面向全省党校系统进行连线直播。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