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要素市场一体化助力“双循环”

2022-01-1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汪建新

  作者:汪建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

  “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关键环节。与资本、土地、劳动力的生产要素相比,技术和数据有助于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先进技术扩散。因此,加快技术、数据等高端要素市场建设,是我国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我国要素市场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外部冲击与内部短板叠加。在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下,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不断受到冲击,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不仅涵盖关税等“浅层协议”中的手段,还采用知识产权、国内税收等“深层协议”中的措施。特别是针对关键数据和前沿技术跨境流动,部分国家还采取出口管制和外国投资审查等措施,由此引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困难挑战可能更为复杂多变。同时,我国现有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还存在一些阻碍国内大循环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卡脖子”问题。比如,一些前沿技术、高端零部件和生产性服务以及资源能源类产品存在供给短板;国内大循环需要打破区域市场壁垒、行政壁垒和政策歧视;等等。解决这些痛点、堵点需要尽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激发要素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效率。

  二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的顶层规划和部门、区域运作之间衔接不畅。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的建设需要从全局视角,合理统筹政策设计及其具体运作,推动中高级生产要素与市场主体的双边匹配。但目前,相关顶层设计在“落地”时较多体现为由相关部门就某产业发展或某一方面主题发布的政策和规划,不少规划以引导和指向性为主,在具体可操作的细则方面有所不足。

  三是国际经贸合作规则与国内规则有待更好协调与衔接。在中国打造聚集全球技术和数据要素与国内市场“对接点”的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内规则如何与国际经贸合作规则进行接轨与重构。比如,中国如何在数字治理、数据安全、数字货币等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内外规则的顺畅衔接,将为建设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制度支撑。

  高端要素市场一体化的着力点

  第一,构建高标准的技术、数据要素市场基础性制度,为各地区针对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中高端开展产业招商、资本招商,以及持续加快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和高质量项目集聚等行为提供制度保障。具体包括:重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全国层面统一各地区知识产权执法标准,约束知识产权保护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完善市场平等准入制度,允许市场主体准入与合法经营;进一步减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范围。

  第二,完善提高技术、数据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机制,促使中高端要素资源向优势市场主体集聚。重点打通技术、数据要素在市场中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交易、流动和跨境传输等方面的机制体制障碍,尤其针对与“补链强链”紧密相关的核心技术、关键数据等中高端要素的合理流动,一方面基于国内市场需求实现技术要素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数据互联互通与共享机制释放数据要素红利。

  第三,加快推进高标准的市场开放,以促进国内供需有效对接,推进市场提质增效。在行政性垄断方面,评估国家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阻碍市场循环的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和市场壁垒的审查效果,完善其以自我审查为主、外部监督为辅的模式,减少对中高端要素集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市场性垄断方面,重点分析互联网巨头、平台企业因滥用其市场地位而带来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问题,建立健全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制度安排。

  第四,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开放制度规则对接,化解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集聚中高端要素资源的负面影响。对于市场规则的对接,主要是贸易、投资等经贸活动的便利化规则。国际高标准规则在国内自贸区等开放高地的运行与国内成熟市场规则在国际经贸协定中的“落地”要并行。对于技术标准的对接,包括产品标准和生产工艺标准,主要是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的规则和强制性标准等在国内外的互认和协调。

  积极推进高端要素市场一体化

  首先,构建兼顾多重标准的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为了更好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要素市场设计必须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建设要素流动便利、市场体制接轨、多方合作治理的机制。在设施“硬联通”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即在国内市场需求和产业链集群推动下,加强以5G、工业互联网等“信息能源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即推动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新型产业链生态群等“硬联通”建设。例如,针对核心技术、专门材料、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装备等“短板”,共建关键共性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打造涵盖交叉技术、研究创新、市场运营、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的“链主”“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等。在机制“软联通”方面,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治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是区域内规则对接联通的主要促进机制。地方政府间关系应从竞争转向合作治理,加快地方政府与企业关于技术、数据要素信息的对接,形成相互融合的标准规范。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及国家安全的技术、数据要素,应加强相关市场风险的预警与应急处置联动治理。而竞争机制是培育市场主体的竞争新优势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推力,有助于促进区域内要素市场规则的接轨和统一。

  第二,构建基于需求响应的高端要素市场供需匹配机制。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联结着创新端(供给侧)和产业端(需求侧)。而现实经济的复杂性,使得仅依靠市场调节机制无法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微观要素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内需与要素供给的时空错配与分配不均,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情形。因此,中国微观要素市场交易的供需匹配必须兼顾效率与安全。其一,促进“锻长板”的运行机制。促进企业通过供需关联、母子关联、竞争关联与互补关联等网络形态,采用先进实用性技术或数据对既有优势产品进行迭代升级,使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其二,促进“补短板”的运行机制。为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需要企业以要素市场竞争,促进国内外优势要素流向存在产业链“短板”的重点企业和产品,同时基于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促进行业内各细分领域、上下游环节进行全方位的产业链协作。

  第三,构建促进国内国际要素市场有效联动的国际经贸协调机制。当前,国际经贸规则正朝着区域内“高标准”和区域外“强排他”的方向调整,由此推动了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全球性收缩”和“区域内强化”,将对技术、数据等高端要素的跨境流动和市场设计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弥补中国“补链强链”所需的前沿技术、关键数据等要素缺口,政府需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治理的顶层设计,将“补链强链”聚焦于研发方向、整合产业资源,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乃至创新链的竞争中加快形成后发优势。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