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

2023-05-12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张皎

  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习近平总书记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度重视,对上好思政课提出了极具方向性、针对性、实效性的要求。全国高校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搭建大资源平台,推出一批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全方位形成多元协调育人环境,让“大思政课”在学校教育中茁壮成长。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索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对于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学生为中心深化立德树人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需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理念,打破课堂教学“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引导方式,更加注重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理解,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效果。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需要打造一支精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者和直接组织者,要培养真正的红色经典阅读者和传播者,必须提高教师的红色文化阅读能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提升其自身红色文化知识素养。高校要组织高质量的红色文化理论培训和实践研修,多维度增加知识容量,围绕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群体,打造一支红色文化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精干教师队伍。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要提升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实效性。红色文化教育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要加强学校对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平台,如何将其充分利用并转化为教学的实际效果,离不开高校对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通过依托校内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密切大学生与社区、农村、企业、部队、社会机构等的联系,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要充分调动学生在思政课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的实践平台。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参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制作红色文化微课、微视频等,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作者:张皎,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增强团结意识 凝聚复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力量源于团结。”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详细]

    05-11 15-05 人民日报 分享
  • 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牢牢把握这一总要求,要深入领会其重要意义,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切实将其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详细]

    05-11 15-05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详细]

    05-10 15-05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寓活力于秩序、寓秩序于活力,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科学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稳定有序的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模样,也是东方大国向世界呈现的宏伟气象。[详细]

    05-10 15-05 人民日报 分享
  • 展现了“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

    前进道路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以“中国之制”保障“中国之治”,我们一定能经受住一次次风险考验,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开辟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未来。[详细]

    05-09 10-05 人民日报 分享
  • “整体把握、融会贯通”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整体把握、融会贯通中不断做好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不断推动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详细]

    05-09 10-05 人民日报 分享
  •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

    在行业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坚持稳中求进,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定能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添砖加瓦。[详细]

    05-08 11-05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我们坚信,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会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详细]

    05-08 11-05 人民日报 分享
  • 既要逆势而上又要顺势而为

    只要我们始终清醒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在占据先机时能顺势而为、面对困难时敢逆势而上,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就一定能够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详细]

    05-06 14-05 学习时报 分享
  • 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摆在为民造福突出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人民至上的情怀、接续奋斗的战略目标和环环相扣的工作部署,实现中华民[详细]

    05-06 14-05 光明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