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开新局”专家谈|以标准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2-07-07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 王 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山东要以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为契机,以标准化创新助力“走在前、开新局”,打造国家标准化战略实施的区域支点。

  近期,山东省率先启动实施新一轮为期三年的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旨在继续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以标准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建设等,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标准化是推动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手段。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一个标准制定、实施的过程,往往就是科技成果凝练、推广的过程。纵观国内外发展大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制定各自的标准化发展战略,以标准引领科技创新、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时至今日,标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重要形式,并利用标准对后发国家进行遏制打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演进,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加速应用,围绕未来产业、数字经济领域的技术标准竞争更趋激烈。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标准化是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标准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更是满足居民消费升级、提升市场开拓能力的支撑。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旨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特别强调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包括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接口标准、监管标准、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国际标准合作等,并重点加强食品冷链、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品编码、批发零售、房地产服务等领域标准化,通过统一的标准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针对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唯有不断加强标准化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方能更好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标准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塑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一环。标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大的市场主体,以及由此形成的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对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的提升,都会对企业和产业的技术改造、质量升级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带来整个行业的洗牌。以山东昊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一家中小企业通过制定两项国际标准,成功打破行业垄断,不仅打造了企业稳固的“护城河”,更是通过标准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对于产业链供应链而言,上下一致、相互衔接的标准,为产业链协同提供“通用语言”,是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必然要求。以数字经济为例,涉及数据开放、采集、处理、流通等环节,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层级部门和企业,如果标准不一致,整个产业链就无法打通。

  山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早在2018年,山东作为率先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的五个省份之一,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持续完善标准化工作制度体系,标准化在深化科技创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塑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乡村振兴、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工作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山东初步构建起具有山东特色的新型标准体系。围绕推动创新技术向标准转化,山东成立了面向全国的山东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组建山东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在蔬菜、家用电器、医疗器械等领域建立了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平台)和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建立起山东省主导国家标准快速通道,全省累计参与制定ISO、IEC、ITU等国际标准200余项。围绕推进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出台《关于促进标准化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打造标准化“数据湖”和标准化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数字强省建设。围绕加强标准化智库和人才队伍建设,组建山东省标准化创新发展智库,依托青岛大学、济南大学率先开设标准化专业,建立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围绕优化标准化发展环境,出台《山东省标准化条例》《关于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充分发挥标准化支撑作用的指导意见》,实施标准“领跑者”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标准化的积极性,企业公开标准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通过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山东在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标准活力、新型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国际化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标准化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通过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产业优势,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内生动力。

  目前,我省在标准化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农业、工业品等传统领域标准化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标准化少,落后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单一产品、技术的标准化程度高,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标准化和体系仍不完善;标准化意识逐步提升,但重标准、用标准的整体氛围尚未形成;标准化服务机构数量较少,专业人才支撑不够。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省标准化工作的瓶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山东要以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为契机,着力加强在“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等领域的标准供给,以标准化创新助力“走在前、开新局”,打造国家标准化战略实施的区域支点。

  深入实施标准化强链工程。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思维,聚焦“十强”优势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链,完善产业链行业服务体系,探索建设标准化创新综合体,搭建“标准化+”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培育打造集群标准、团体标准、企业联合标准。围绕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加快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应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发挥我省战略科技力量在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方面的作用,依托各类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技平台,加强和参与各类标准制定,强化有效标准供给。实施重要标准“揭榜挂帅”制度、企业标准总监制度等创新制度。紧跟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应用,以标准掌握更多规则、抢占更多话语权。

  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支撑。统筹规划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布局建设一批检测与评定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完善“泰山品质”认证标准体系。支持青岛大学、济南大学加强高质量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依托职业院校,开展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建设一批标准化实训基地,培育标准化技能高端人才。

  推进标准化战略的互动对接。加强与黄河流域、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标准化合作,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强省等战略对标准化的重大需求。在技术标准、接口标准、数据标准、信息标准、检验标准等领域,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南。深化国际标准合作,优化畅通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的路径,实现与“一带一路”、RCEP国家的标准衔接。

  (作者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所副所长)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