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以大观小”

2021-01-1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一

  本文(注:《“以大观小”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生成》,作者:侯颖慧,周宗亚)作者通过阐述“以大观小”与画家自由、超越精神之发生、“以大观小”对中国画“意推”理论的影响、“以大观小”与意象及“可游可居”境界的生成、“以大观小”与中国画笔墨写意的精神关联的四个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阐释了“以大观小”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生成。突出强调了“以大观小”的“观”乃渊源于中国古老易文化仰观俯察的“本体之观”,与华夏民族效天法地、通天尽人的文化理想与审美精神息息相关。正是如此,此空间观念,成为了古代中国古典绘画写意精神生成的思想文化之源头所在。并成为中国古典山水画空间意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观点。

  作者最先以“以大观小”与画家自由、超越精神之发生这一观点开头阐释,揭示了“以大观小”与中国画写意精神生成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引用宋代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关于“以大观小”的绘画公案,明确提出“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的观点,《梦溪笔谈》中提出“山水之法,“以大观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清晰的指出处理山水画空间时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宏伟精神,也指出了中西艺术的差异,使得能在正确的角度理解中国山水画。宋代沈括把画家的艺术创作与画家日常生活活动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区别之分,并将创作时观察现实世界的方法与平时生活中观察物象的方法进行区别。受到现实空间以及现实环境的固有限制,我们眼前只能看到眼前的山,而不可能将山后或者之外的物象都清晰明了的透析。进入到我们眼中大脑中的物象是受到现实的限制的。而绘画创作的观察方式是不同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方式,要“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方能重重悉见统筹整体不受外界所影响。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中国画便更是如此,也正因如此,中国古典山水画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由、超越精神的产物。然则,中国山水画也并不是摒弃了真实的物象,作者列举了南朝画家宗炳的“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与《尸子》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还有《庄子·庚桑楚》谓:“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以及《管子》“宙合”的思想观念:“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周易·说卦传》以八卦为方位与时令之象征等一系列古人对“以大观小”的空间时空观念与画家的创作观察自由,以及画家超越精神的论述,对画家的创作布局,意境创造所带来的影响。

  作者再以“以大观小”对中国画“意推”理论的影响切入,阐述“以大观小”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再通过推举元代汤垕《画鉴》中提出的“意推”之法:“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谓如山水,则山水是主,云烟树石人物禽畜楼观皆是宾。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宾主远近折算须要停匀。谓如人物是主,凡宾皆随其远近高下布景,可以意推也。此处的“推”即“意推”,两者都是在“以大观小”空间观念的主导下,对画面空间、笔墨等进行布局、推衍和变化,以创造中国画诗意化的审美艺术空间。最后作者再通过《易》的“本体之观”推出“以大观小”、“意推”根源与中国古老的易之理,由此而生出艺术心灵与天地精神的相互沟通,并产生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写意精神与审美艺术空间,并得出“意推”、“以大观小”两者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的重要观点。

  另一方面作者从“以大观小”与意像及“可居可游”境界的生成论述“以大观小”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生成的密切联系。指出“意像”是中国写意精神和审美精神的结合,它与中国古老的《易》文化紧密关系,在书画史审美范畴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明代画家李日华谓:“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这里所谓“布置意象”,又大同于南朝谢赫所言“经营位置”,但“经营位置”又不是透视原理而来,而是整个画面与现实世界的异曲同工之处,又如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故郭熙标举“意造”体现了“以大观小”的空间具体化、个性和创造,阐释了空间观的统筹下“以大观小”与“意像”在所创作的画面中与可居可游的密不可分关系。是中国画家想要达到的理想化意境。

  最后作者在“以大观小”与中国画笔墨写意的精神关联中入手,道出中国古典绘画所蕴含的写意精神“以大观小”必定离不开笔墨的呈现,而笔墨自由的写意特征也离不开它。就像文中引用的刘继潮指出:“中国古典绘画创作不选择再现视觉真实的理路,而选择本体之‘观’的写意体系,真正是古典绘画重笔墨与重笔墨独特价值的内在的学理根据。古典绘画本体之‘观’导致重视视觉经验而轻视视觉感受,重意象表现而轻物象再现,画面空间经营的自由和写形表现的自由,才会有笔墨表现的自由与独立价值。”画家在创作中只关注“笔墨写意”的表达,而忽视了本体之观这必定会笔墨与空间分离,从而失去了形上之思,也就是道与技的分离。刘继潮先生指出了:“近现代关于古典绘画研究的理论体系中,笔墨话语是地道的本土的传统的;空间话语是外来的西方的科学的。笔墨与空间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当中应当注意笔墨与空间的结合,而不是背道而驰,就如同我们古代的“书画同源”倡导“以书入画”将书法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当中去,从而达到“书画同体”致使“空间”与“笔墨”统一,“道”与“技”的结合,才能使得研究与创作达到更高的层次。

  作者从多个角度出发论述“以大观小”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生成的内在联系,从起源到经过再到精神层面,列举了一系列的优质观点,从“以大观小”与画家自由、超越精神之发生,揭示了“以大观小”与中国画写意精神生成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再到“意推”理论的阐释“以大观小”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并得出“意推”、“以大观小”两者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的重要观点。以及意像及“可居可游”境界的生成论述“以大观小”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生成的密切联系。与最后最后作者在“以大观小”与中国画笔墨写意的精神关联中入手,道出的中国古典绘画所蕴含的写意精神。无一不是精彩绝伦的有理有据的有力论证。文中多次引用古人的画理画论还有名人论据,条理清晰。文章涉及的绘画理论广,令人茅塞顿开。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对中国绘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一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