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摘 要: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旨在通过特异性的持续发展,创造优于竞争对手的高收益。研究认为:1)我国竞技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存在高成本低效益、国际体育竞技竞争和体育事业其他领域资源竞争问题,关注资源配置的效益是我国竞技体育今后发展的目标和管理的基本理念;2)以成本优势战略为指导,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首先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要素水平,以22-26枚奥运金牌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目标;3)在项目选择上,以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含蹦床)、射击、举重柔道和跆拳道为优势发展的项目,实施歧异化发展;4)发展战略设计以优势项目和国家队等重点管理领域为工作重点,进行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国家、市场与社会资源,实现发展目标积聚。与此同时,在竞技体育投入渠道、资源分配、管理体制、“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竞争理念方面简要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竞争优势理论;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定位;项目选择;战略设计
题 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4BTY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3YJA890038)。
作者简介:钟明宝(1967- ),男,山东诸城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通讯作者:张春燕(1968- ),女,山东临清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仅以优异的奥运成绩提升国家政治地位与增强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增强国民体质与提高民族素质,以公平竞争和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教育广大青少年,以发展体育产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发展体育文化促进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但由于新中国体育事业经历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历程,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竞技体育成为发展体育事业的核心思维与工作惯性,以及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的显性评价指标。同时,由于体育事业公益性价值更多表现为一些隐性的指标,由此导致了体育主管部门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偏颇了其他公益性指标的同步提升,也带来了体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与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那么,如何通过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竞争优势,在有限的资源状况下提高竞技体育发展的效益,进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有序发展,推进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经济学理论,被誉为商学界的经典理论,竞争优势理论适用于从微观企业到中观产业,以及宏观国家层面的任何经济实体,成功运用到房地产、汽车、旅游等各行业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国体育是“具有产业性质的社会主义公益性事业”,具有经济实体的基本属性,也有其特定的产业发展规律。同时,竞争优势理论的“五力分析”、“三种基本战略”之间一脉相承,并隐含着市场资源稀缺性、信息完全性、内部资源受到外部环境竞争威胁三个基本假设,我国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状况,竞技体育自身所具有的公平、公正、公开等信息开放性,以及面对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加强社会体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建设所带来资源竞争的现实,与竞争优势理论的三个假设相吻合。因此,借用竞争优势理论研究思路探讨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问题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可行性,为发展战略制定提供新的视角。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体育事业的价值也需要重新审视,尤其是竞技体育的价值目标需要重新定位。近期国家巡视组对体育事业资源分配问题和竞技体育的不公平竞争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国家体育总局也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淡化竞技体育金牌意识已经形成。然而竞技体育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淡化金牌意识并非不要金牌,而是明确要什么样的金牌,要多少金牌,怎么要金牌的问题,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值此,从国家发展需要的层面,遵循竞技体育发展规律,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大量的相关资料为基础,以竞争优势理论中的竞争战略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状况为基本研究对象,以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竞争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三个竞争战略层面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竞争状况,探讨我国竞技体育竞争优势发展的战略问题。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在CNKI数据库以“题名=竞技体育AND(题名=竞争OR题名=战略OR题名=目标)AND期刊范围=核心期刊”模式搜索1997年以来的论文,并以相同的检索方式在维普数据库检索补充,共计86篇,去除与本课题无关的论文,本文参考54篇。并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信息,深入阅读相关政府报告与相关专著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逻辑分析。
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战略需求
竞争优势理论是基于产业价值链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是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通过“五力分析”明确自己的竞争环境,进而制定有效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其中,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将复杂的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梳理,包括产品流向消费者的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发货后勤、营销、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采购、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辅助活动,两者有机联系,支撑整个价值链,从总体上考虑整个价值链,系统审视企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有效分析竞争环境,由此形成了市场准入的威胁、卖家的力量、供方的力量、可替代产品、竞争对手五个方面的竞争要素。那么,根据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价值链分析,也就包括了竞技体育改革的准入威胁、基于竞技体育价值的买方力量、竞技体育的投入能力、我国竞技体育面对国际竞争对手、我国体育事业其他领域发展的资源取代五个方面的竞争力量。其中,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投资者、竞争者和取代者愿意为之投入的驱动因素。[1]
2.1 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需求状况
我国竞技体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得以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取决于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价值的深刻认识。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史与逐渐形成的运行体制看,与其说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不如说它更是一种国家荣誉和民族精神的直白表现,更接近于是一项政治工作[2],比如乒乓外交、奥运争光计划等。在特定时期,时代赋予了我国的竞技体育特殊的历史使命,也正是由于它的特殊价值促使政府对竞技体育事业的强力支持。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入完善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在继续发挥弘扬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作用的同时,又赋予了促进人的教育与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深层次发展、繁荣社会文化等新的历史使命。由此也就决定了竞技体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发展价值。
2.2 我国竞技体育改革的准入威胁
众所周知,奥运会成为国际体育竞争的主战场,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和其他非奥运会项目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我国竞技体育竞争发展以奥运项目为主体也是无可厚非的选择[3]。但奥运项目从总体上分析,以欧美国家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为主,特别是亚洲的传统体育项目只有韩国的跆拳道进入奥运竞技舞台,也就是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项目本身不是自己的传统优势,而是在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的被动接受和适应过程中,慢慢找到一些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诸如跳水与体操、乒乓球与羽毛球、射击与举重等,要想在田径、游泳、足球等主流项目上立足,还有很大的差距,由此也就形成了我国竞技体育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和转换成本,具体表现在:一是从运动员选材到取得优异成绩,竞技体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和大量投入的事业,个人或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承接运转;二是我国奥运优势项目的市场化能力很脆弱,如果要保持特定国际体坛地位,政府不能在短时间内消减投入和盲目推进竞技体育市场改革[4];三是竞技体育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不能在相应的周期内取得优异成绩,就会影响投资方的利润,失去投资者,造成竞技体育成绩的严重下滑;四是长期以来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运转机制和体系,就如同高考制度改革,虽然自身存在很多弊端,但尚未找到更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高考制度改革只能在现有体制基础上不断完善,所以,不成熟的政策转变会引起较大的竞技体育系统运行的动荡。
2.3 我国竞技体育投资者状况
从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状况与分布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投资与竞技体育成绩不成正比,主要由于我国的奥运优势项目目前还不是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主流项目,市场发展的潜力与空间较小,导致有奥运梦之队之称的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社会投入的资本远远不及很难进入奥运会决赛圈的足球,甚至还不如健美操、极限运动等非奥运项目,投资的主体仍然以政府投入为主。也就是说,我国奥运会比赛成绩的获得,社会资源的贡献率很低,由此导致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举步维艰,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国家价值实现的路径还主要由政府投入的现实状况。而竞技体育主流项目运动成绩落后,难以实现国家的价值需求,以及投资者的经济需求和个体的参与体验需求。那么,两种状况的对比结果告诉我们,我国奥运优势项目主要靠国家投入,投资主体单一,而在国家投入的大前提下,非优势项目发展的投资主体反而较多,形成国家投入与社会投入的价值需求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
2.4 我国竞技体育竞争对手状况
我国竞技体育竞争对手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传统体育强国,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他们既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强势国家,经济发展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从总体上属于我国的竞争对手,他们的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难以逾越。从项目发展的层面,中国的优势项目竞争对手包括强大的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射击、举重、体操、跳水等,亚洲日本的体操、乒乓球,韩国的乒乓球、羽毛球等,还有以政府型管理为主的国家,同时还面对美国体操、跳水等项目的威胁,我国的奥运优势项目受到多方的威胁。竞技体育是以取得优异成绩为主要目标的运动,尤其是奥运竞技大舞台上升国旗奏国歌是实现国家与民族价值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能掉以轻心,避免重蹈前苏联解体后竞技体育发展的覆辙。
2.5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取代者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体育强国基本目标。然而体育强国梦的实现,需要大众体育发展、体育文化建设、体育产业培育等众多发展领域,而国家和政府投入体育事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竞技体育以外的其他体育领域以前我们投入的较少,在体育强国目标建设过程中,这些领域需要更大的投入。在国家投入总体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社会投入资源还很有限,同时由于我国的人均GDP水平还不高,个人投入体育水平也较低,体育投入总体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由此也就出现了体育事业投入资源有限的环境下,体育事业投入的需求领域越来越多,这些领域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取代者,而且取代者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大众身体健康与体育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对竞技体育的发展造成资源分配上的竞争。在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如何发展也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依据。
2.6 我国竞技体育竞争优势战略需求
通过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力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既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民众需求,具有其独特的发展价值,也形成特定的投资主体。但在国际体育竞争舞台上,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优异成绩的项目以小众的非主流项目为主,社会进入的门槛高,投资主体主要以国家和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的比重相对较小。同时,对外有世界体育强国的竞争压力,存在以政府型管理为主的国家在我国奥运优势项目上的竞争威胁,对内要面对我国体育事业其他领域发展产生的体育资源的竞争与替代现实。
竞争优势是一系列要素能力的反映,它使得企业一直比对手业绩要好,并通过这些能力的合理管理,制定相应的战略,逐渐变成有价值的、稀缺的、无可替代且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5]。波特确立了成本优势(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差别化战略)、目标集聚(专一化战略)三种基本战略。这三种战略需要根据具体的产业发展要素能力,可以是选择其中一种战略,也可以是三种战略的优化与组合,其目的是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那么,我国竞技体育竞争优势战略,从竞争资源的角度分析,我国整体体育事业投入相对稳定,在重视和关注社会体育、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等领域发展新环境中,控制竞技体育总体投入水平已经是一种必然,但如果控制具体项目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成本,必然会导致运动训练成绩的波动甚至下滑。因此,合理的目标定位也就成为控制成本有效路径。标歧立异战略已经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有明显的体现,尤其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上就存在的特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同意见,体现在具体项目的布局,求大求全的意识仍然存在,需要深入剖析。关于目标集聚战略,面对国民对竞技体育的需求,出现三个层面的需求主体,一是国家对奥运争光计划需求,体现在金牌的数量,升国旗奏国歌的频度,关注的是社会效益;二是大众对一些我国难以实现突破而又喜欢三大球等运动项目需求,也就出现了足球能进入世界杯成为一种奢望,奥运会上能进一球就可能欢欣鼓舞的现象;三是竞技体育市场主体,追求的经济效益。面对这三大主体的需求,应根据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整体实力,依据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方向。由此根据竞争优势理论的三个基本战略,应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制定来控制成本、从项目的选择确立优势项目发展、从竞技体育规律明确发展的方向,以竞技体育发展的价值、吸引力和持久力为战略发展目标选择与评价为依据,有针对性第选择我国竞技体育竞争优势发展战略。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合理定位
效益是对价值的更高追求。在经过单纯追求竞技体育金牌价值之后,对竞技体育产出价值的效益追求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诉求,我国竞技体育有继续投入的价值,而且在这个价值的基础上有增加产出效益的要求,这里的产出效益体现在投入与产出的比值。那么,以体育强国建设为目标,形成了国家体育事业整体全面发展的环境,效益提升必然是在控制竞技体育总体投入比重的前提下去论证,那么对它的投入就需要在一个合理的目标定位下进行。
3.1 对我国竞技体育目标合理定位的原因
我国竞技体育成本高、效益低。在新中国过去的六十年里,我国竞技体育迅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对金牌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我国金牌成本高,竞技体育产出效益低等现象。奥运会作为现代竞技体育的标志,奥运成绩成为衡量各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所以它也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投资效益的重要依据。目前,由于投入信息的不对称,给奥运金牌成本的计算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鲍明晓、关宇、王大超等学者对我国奥运金牌成本都进行了相关计算研究[6],结果不同学者的研究数据不同,其中,李力研先生以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事业经费50亿元,4年200亿元,合计奥运周期每枚金牌合近7亿元。依据此理念核算,根据奥运会前一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的竞技体育经费投入情况,单纯计算我国“体育竞赛费”、“优秀运动队经费”和“业余训练费”(见表1),平均每枚金牌约合6.3亿元人民币,这其中不包含体育事业人员投入、场馆使用、体育彩票投入、社会投入等,但都得出投资效益低的结论。虽然我国把竞技体育界定为具有产业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它所带来的一些社会效益难以计算,但是这些庞大的数据足以说明我国竞技体育的高成本和低效益现象。
“多多益善”的金牌观应趋于理性。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奥运金牌成了刺激国民神经的兴奋剂,渴望金牌数量“多多益善”,所以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也不遗余力。经过政府高额的投入和在强有力的举国体制支撑,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迅猛发展,金牌数量也在历届奥运金牌榜中节节攀升,同时也形成了具有较高夺金实力的我国奥运优势项目。随着我国运动健儿在各个项目中的不断突破,奥运金牌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奥运金牌的刺激敏感度逐渐降低,对于金牌的思考逐渐趋于理性,甚至有人北京奥运会获得51枚金牌后感叹“为什么不是50枚呢”的单纯数字思考与心理状态。因此,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突破后,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对我国奥运金牌的效益的思考。在民众对金牌的渴望得到满足之后,它所起到的社会价值便会大打折扣,产生的社会效益也会骤然降低。所以我们应该在正常范围内,给予竞技体育以合理的位置定位和数量定位,而不是“一把抓”式的每个项目都要金牌,也不一定把目光就盯在金牌榜第一。在相关指标的考量下确定我国在奥运金牌榜的位置、金牌及奖牌数量更符合国情,更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百字新解微党课第47期:监 [详细]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对外交往中主张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是一个正在奋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负责任大国,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表的讲话中指出的,迈入新时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