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呼唤原始创新

2018-05-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刘中民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尽管我国近年来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原始创新能力依旧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论是学界还是产业界,对中国在原始创新上“老是差口气”的症结,其实都如鲠在喉。

  

  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要实现原始创新,我们该怎么做?在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之际,我们邀请了多位院士,谈谈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声音

  

  远离“指挥棒”与外部诱惑

  

  ■刘中民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的原始性创新总体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与科技基础、文化传统、工业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对人类创新的贡献也举世瞩目。但由于封建社会及外侵战乱等历史原因和创新管理的问题,使我国的创新文化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创新价值取向、创新物质环境、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

  

  当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创新文化提供的丰富财富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创新的制度有待完善,人们创新潜力和个性还有待开发,创新的管理有待强化。因此,我们需要从创新的政策、体制、人文精神、物质环境、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培育,使其成为创新精神、创新行为、创新成果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要求作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作支撑、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武器、合理的知识结构作储备、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保障,才有可能在原始性创新中有所作为。

  

  然而,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指挥棒和外部诱惑也比较多。一些人发几篇追逐热点的文章,便获得奖励,进而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不再愿意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科研工作。回头再看刊发的论文,与真正需要的突破性原始创新及核心技术相距甚远,甚至连作者自己也不再引用其前期研究,转身又追求新的热点去了。

  

  核心技术可以诞生新的需求,发明创造可以改变市场格局,成功的产品可以带来可观的效益,创新管理举措可以提升运营能效。这些都是创新裂变出来的力量,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

  

  我国正处在从投资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引导创新的方式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过去政府引导创新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不适应市场导向的产业技术发展,而今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实现转变。

  

  科研领域的原始创新除了需要国家政策指导,还需要宽泛的环境和充足的经费。尤其是可以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研究,需要给一群科学家高度的精神自由,让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不急功近利,不赶国外的时髦,开展我国的原始创新。

  

  另外,我们还需要对原始创新成果加大保护力度。我们要做创新型国家,如果创新不被保护,那就没有人创新了。创新技术被侵权,存在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宁愿选择更新技术,也不愿意去维权。

  

  原始创新除了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还要倡导做真正实用的、能直接用到工厂的技术。这需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理分工与通力合力,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开发能促进产业进步的技术。这更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制度和政策符合科技与产业发展实际,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技链与产业链,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对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含义应有正确的认识,切不可由此衍生出企业对国家科技资源的垄断。

  

  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科技革命引发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带动经济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们要抢抓这一历史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记者沈春蕾、廖洋采访整理)

  

  既要看清远处的灯

  

  也要走对脚下的路

  

  ■王家骐

  

  创新是逼出来的。老一辈科学家开始踏上科研路的时候,没有前人的经验或技术可以借鉴。当年,我们研制“两弹一星”、航天飞船的时候,国外不仅对我们禁运仪器设备,还封锁了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

  

  科研势在必行,现实逼迫我们想方设法去创新。我们团队最早是做光学仪器的,要自己想办法制造刻编码的设备,再研制检测仪进行检测。由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我们只能靠自己去研究分析,最后把作出的成果和国外比较,发现我们的方案比国外还要好。

  

  我常常告诉学生,课题刚开始的时候查文献是必要的,参考前人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一旦进入中长期研究后,就该有自己的思路,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逼迫出自主创新的决心和意志。

  

  创新要肯吃苦。以做科研为例,有时候需要十年磨一剑,必须把剑磨锋利了,少磨一下都不行,所以要有个好身体,更要有好心态。身体和心态都好,才能在艰苦的科研工作中坚持下来。

  

  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要踏踏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走过了一定的路程,自然就能有所创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创新工作也是这样。

  

  196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亲历了中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开始领跑的过程。过去作研究,一会儿原材料不行了,一会儿核心元器件出现问题,有了想法也实现不了。现在很多原材料、核心元器件,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去日本出差,当地人很自豪地邀我去坐新干线。现在呢,我国的高铁,不仅技术引领全球,还出口很多国家。这表明,我国正在从科技创新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作为科技工作者,我认为只要自己还能干,就会一直把科研工作做下去,为创新性国家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还要解决原动力不足、创新文化缺位、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建议科技工作者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胸怀全局,百折不挠;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积极弘扬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提倡创新教育;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做到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国防建设紧密结合,与基础研究、人文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

  

  总而言之,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天天想着“我要创新”“我要搞发明”就能作出成果,创新的灵感和理念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创新,要安心本职工作,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中去,从道理本身入手,把它根源上的东西挖掘出来,才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创新不能好高骛远,“看清了远处的灯,走错了脚下的路”是很容易犯的错误。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记者沈春蕾采访整理)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