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做好“六保”工作

2020-07-2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纪萍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做好“六保”工作,对于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更接近底线的要求,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本保证。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因此,要提高认识,落实责任,精准发力,切实做好“六保”工作。

  一是以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为重点,精准保居民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首先,根据就业实际情况,精准出台力度大、靶向准的减负、稳岗政策,全力稳定企业就业岗位。其次,扩就业要精准聚焦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精准实施企业扩招、研究生扩招、基层就业扩岗,支持自主创业、启动线上招聘活动增加有效就业岗位供给等多项保就业措施。针对2亿多农民工和几千万贫困地区劳动力,精准实施因人分类帮扶、公益性岗位托底的保就业政策:对于想出省务工的给予交通补贴和生活补贴;对于想留乡就业的,挖掘当地就业岗位;对于求职上岗有困难的提供公益岗位托底。

  二是以兜底线、补短板、可持续为重点,精准保基本民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保基本民生就要精准聚力办好群众关切的大事小情。首先,织密社会保障网,精准兜底保民生。精准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加强低保户与贫困户、低保线与贫困线的有效衔接,扎实做好贫困家庭经济状况的动态核查工作,全面落实低保、特困、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和救助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用真心搭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蓝天。其次,精准施策,补齐短板。聚焦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烦心事揪心事,建立科学的民生实事推进机制,严格问效,倒逼责任落实,确保每一件都能够落地、兑现。再次,构建可持续性脱贫长效机制,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产业促脱贫的可持续性;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全方位、靶向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主脱贫能力,形成可持续性内生动力;织牢政策兜底密网,全方位保障贫困边缘人口以及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为可持续脱贫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以聚力帮助企业纾难解困为重点,精准保市场主体。从经济长期发展角度看,“保市场主体”是稳增长的关键,其着力点是更加有效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经济增长内在动力。首先,精准分析各类市场主体受本次疫情的影响情况,以“稳大、保小、扶新”为原则帮助企业纾难解困,提高大型企业支柱带动作用,增强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扶持成长型企业加快壮大,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互促共生、协调联动、健康发展。其次,加强协作,健全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因地因时因企制宜,精准施策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要素保,并推动土地、能源、水资源、资金等要素加快向新动能领域聚集。再次,精准培育经济新动能,在确保现有政策体系落地见效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引导土地、劳动力、金融资源、科创资源等向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倾斜,推动生产率提升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预防和减少经济下行压力下可能会短时出现的资源配置扭曲问题。

  四是以坚守耕地红线、保障供应为重点,精准保粮食能源安全。粮食能源安全是国家的生命线,在“六保”目标中居于基础性、前提性地位。首先,坚守耕地红线,精准施策保粮食安全。耕地红线是我们的生存红线,要逐步形成一个“规则明晰、严保严管、动态监管、考核问责”的耕地保护监督机制制度,以此为基础精准施策助力粮食产业升级,既保粮食数量安全又保粮食质量安全,构建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其次,以保障供应为重点,精准施策保能源安全。精准施策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安全高效、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快推进能源供储销体系建设,夯实能源安全基础。

  五是以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达产为重点,精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首先,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关键在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精准梳理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名单,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打通难点、堵点,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实现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贸协同,让产业链有效“转”起来,在全链条上提高企业复工率、复产率。其次,精准聚焦重点产业链和供应链,实施“一链一策”,逐条理清产业链和供应链薄弱和缺失环节,精准绘制当地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路线图,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精准掌握企业核心诉求,落实落细相关政策。再次,发挥数字技术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行动、中小企业数字赋能行动,支持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梳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

  六是以开源节流、优化支出为重点,精准保基层运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必须坚决把该压的压下来,该减的减下去,让日子真正“紧”起来。其次,提高支出实效性,精准进行优先性排序,优先确保基层工资正常发放、基层政府正常运转、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到位,区分轻重缓急,把有限财力用到最急需、最关键的地方。再次,健全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以制度管好预算,严防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损失浪费等现象。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当前,一定要开源节流、优化支出,把每一笔钱都用在紧要处、刀刃上,花出最大的效果,切实保基层运转。

  作者:赵纪萍,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博士、副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