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2023-06-2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魏可媛

  魏可媛

  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通识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它所倡导的自由、独立和追求真理精神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品质。从深化通识教育认知、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通识教育教学方式、提升通识教育师资水平等方面推动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举措。

  深化通识教育认知。自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模式,学生接受的是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应用性的技能培训。随着社会发展,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情感志趣匮乏、视野偏狭短浅、知识结构单一等缺陷逐步凸显,无法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诉求。这种情形下,通识教育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期调和人才培养和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以培养“完人”作为旨归,注重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素养等培养,赋予人有趣的灵魂、宽广的眼界,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共同肩负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囿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特别是部分地方院校没有深入认识到通识教育的理念与价值,偏颇地把它视作为专业教育服务的附属品,将其置于教育体系的边缘地位。通识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深入学习,共同努力,精准把握通识教育内涵,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对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通识教育讲座、通识教育理论课等方式,或是多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加强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激发教师主动从事通识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热情。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通识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高校仍存在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异化认知,将其看作是“边缘课程”——被淘汰专业课程的再次“上岗”,亦或当做“营养课”—学习压力小,易拿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随意拼凑、课程结构散乱无序等问题普遍存在,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缺失,严重影响了通识教育质量。通识教育是开放、包容的教育,相应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也要具有广博性,贯通古今中外,广泛涉及人文、社科、自然、艺术等学科领域,并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通过“融合-重构-创生-整合”逻辑链条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加工运作,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相比专业课,它少了功利性和应用性,多了人文性和博雅性。相比“营养课”,它少了娱乐性,多了知识性和广博性。同时,隐形课程也是通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营造自由学术氛围、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高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术讲座、知识能力竞赛、社团文艺活动等加强隐形课程的建设,使校园散发自由、向上的氛围,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增强学生的教育体悟,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滋养、心灵陶冶、智慧启迪及知识传授等。

  创新通识教育教学方式。与专业教育不同,通识教育的重心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学生的参与度显得尤为必要。在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接受着单向的“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师生间缺乏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思考,从而产生从众心理,思维惰性滋生,创造力随之泯灭。通识教育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赋予学生深度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引导学生在对知识内化迁移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进而开展知识创新。可以说,通识课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担负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索能力的责任。当今广受教育界关注的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及项目式教学等都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好学善思品质养成的有效方式。当然,通识教育教学范式并不囿于课堂教学。当今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极大拓展了资源和渠道。高校要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媒体优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开放共享的通识课程教学平台和模式,作为对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比如翻转课堂、慕课、混合式学习等,为学生建构更加多维度、自由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提升通识教育师资水平。通识教育的内涵及价值追求,决定了它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通识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高远的思维视角,能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广泛讲授,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现实对知识理解和内化。同时,通识课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欲望。再者,通识课教师要熟谙通识教育理念,以其为依据对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考试考核方式等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设计,能够保证通识课程质量和育人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识课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博大的胸怀以及无尽的人格魅力,用榜样的力量滋养、教化学生,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一名合格的通识课教师要同时肩负起知识的传输者、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等多重角色。这就需要高校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通识教育师资水平。首先,严把通识课教师审核关。严格履行通识课教师资格审核程序,从师德师风、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教师的胜任力。再者,要建立完善的通识课教师培训制度,为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师德修养等搭建平台。同时,建立健全通识课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通识课教师的考核工作,对考核优秀的教师,在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设立通识教育研究项目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开展通识教育教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扩展视野、深化认知,促进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作者:魏可媛,系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临沂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引领下通识课程改革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G2021SZ09〕阶段成果)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王云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译介阐释,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详细]

    06-27 10-06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扎根中华大地,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详细]

    06-27 10-06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做好文化“两创”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是文化大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素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美誉,在这里诞生了孔子、墨子、孙子、书圣、医圣、农圣、工圣等众多名家智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山东责无旁贷,[详细]

    06-18 18-06 大众网 分享
  • 扑下身子 沉到一线

    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沉下心来,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关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具[详细]

    06-07 10-06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

    无限风光在险峰,科技创新同样如此。使命召唤,梦想催征。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广大科技工作者定能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闪耀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详细]

    06-07 09-06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强国复兴有我,做新时代好少年

    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谈到新时代中国好儿童时,给出这些关键词: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这二十四字箴言饱含了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深深的期许。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中国特[详细]

    06-01 15-06 大众网 分享
  • “交汇点”就是“突破口”

    采访时,江俊告诉记者:了解到“机器化学家”后,不少科研人员主动前来交流合作,带来一些新的交叉研究课题。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拥抱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推动前沿探索、协同研究,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收获更多原创成果。[详细]

    06-01 15-06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刻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内涵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崇高情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拓展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在世界舞台上拓展中[详细]

    05-31 12-05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刻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内涵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崇高情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拓展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在世界舞台上拓展中[详细]

    05-31 12-05 人民日报 分享
  • “藏粮于技”先要授农以技

    站在田边,韩凤香躬身抓起一把泛着油光的黑土:“这就是秸秆还田技术养‘肥’的地。”服务粮食增产、土地保护、农民增收,先进农技的重要性日渐深入人心。下“绣花”功夫,做长久文章,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农技推广环境,培育更多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人才,农业[详细]

    05-31 12-05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