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彰显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

2023-12-2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核心阅读

  “四下基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重大创举。35年来,“四下基层”在机制上不断完善、在主体上不断拓展、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彰显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35年来,“四下基层”在机制上不断完善、在主体上不断拓展、在形式上不断创新。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必将有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彰显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

  “四下基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重大创举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以身作则带领各级党政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

  把为民造福作为“四下基层”根本出发点,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同志在《从政杂谈》中指出:“当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20世纪80、90年代,宁德霞浦和福安一带沿海有不少世代以船为家的连家船民,长年累月漂泊于海上,生活相当艰苦。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连家船民的生活境遇,亲自带队考察,现场办公制定方案,推动连家船民上岸,让他们过上了岸上有房、作业有船的新生活。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身体力行守护好群众的菜篮子、肉案子、米袋子,着力解决群众就业、子女上学、看病、住房等急难愁盼问题。将百姓的衣食住行、利益福祉挂在心上,矢志造福人民,以强烈公仆之心和念兹在兹的深厚情怀推动各项工作,这是共产党人为民造福、为民执政的鲜明特质。

  把基层一线作为“四下基层”关键所在,确保党的政策主张落地生根。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1988年12月20日,宁德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在霞浦县举办。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地县两级领导与102名来访群众对话,受理各类问题86件,当场答复解决12件,其余的要求相关部门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到省里工作后,习近平同志系统总结南平向农村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和乡镇流通助理的实践经验,从中凝练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工作思路并在全省推广,促进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形成互相支持、互相依赖、互相配合的有机整体,开创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局面。坚持工作力量下沉,鼓励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基层一线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这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

  把以研促谋作为“四下基层”突出抓手,有力促进决策质量不断提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抓手。1988年6月,到任宁德地委书记后,习近平同志首先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跑遍9个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闽东地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扶贫先要扶志”等发展理念。在宁德工作期间,他跑遍绝大多数乡镇,留下了“三进下党”“三上毛家坪”等佳话。从调研起步,以调研开局,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的鲜明特点,为今天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榜样。

  把问题导向作为“四下基层”重要方法,推动矛盾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村公路和水电建设、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造福当地群众。六年七下晋江,摸实情、谋发展,总结提出“晋江经验”,推动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既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共产党人推动事业发展的科学方法。

  把走好群众路线作为“四下基层”重要支撑,推动干部作风持续转变。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只有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在宁德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总是带着深厚感情走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推动地委、行署制定“书记约访日”和“专员接待日”制度,主动把接访工作做到群众中去。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强调“十反对十提倡”,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坚决反对浮在上面、大力提倡深入实际”。通过深入群众倾听民声、问计于民,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以身示范推动干部作风持续转变,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四下基层”彰显强大时代生命力

  35年接续传承,35年创新发展,“四下基层”早已跨出福建、走向全国,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随着时代发展和实践创新不断发扬光大,彰显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的时代生命力。

  体现深厚的为民情怀。“四下基层”立足于“下”,植根于“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是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结交农民朋友,指点发展路子,被群众称为“百姓省长”。为民造福没有休止符,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深入贫困家庭访贫问苦,倾听贫困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扶贫脱贫需求,极大鼓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彰显深厚为民情怀和崇高人格风范。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把暖民心的事办细,把顺民意的事办好。

  体现鲜明的实践品格。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四下基层”坚持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发展落实在基层,体现鲜明的实践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基层研究回答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真正做到在一线察实情、在一线解难题、在一线促发展,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体现强烈的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是“四下基层”的鲜明特征,体现了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体现系统的科学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系统思维,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一以贯之的重要方法。“四下基层”着眼于宣传发动群众与解决群众诉求相结合、问需于民与科学决策相结合、基层治理与作风转变相结合,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工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让党中央放心与让人民群众满意相统一、为了群众与依靠群众相统一,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体现实干的担当精神。“四下基层”展现了共产党人实干兴邦、为民造福的强烈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重大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迎难而上,沉着应对,不信邪、不怕压、不避难,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担当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担当中才能破解。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出机关,下到基层,深入矛盾最突出的现场去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回应期盼,把为基层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与个人成长进步有机统一起来,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执笔:黄茂兴、林在明、雷晶晶)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强化政策统筹 确保形成合力

    坚定信心、增强定力、攻坚克难,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配合得更精准、更有力、更有效,中国经济航船必将沿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详细]

    12-26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敢作善为抓落实

    新征程上,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详细]

    12-26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掌握“紧紧依靠群众”的方法

    “不怕群众嗓门大,就怕群众不说话。”一位基层干部说得好,通过践行“枫桥经验”,党员和群众的距离更近了、感情更深了,心也贴得更紧了。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掌握和运用“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定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交[详细]

    12-25 11-12 人民日报 分享
  • 求真务实抓落实

    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前不久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对抓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求真务实抓落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详细]

    12-25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是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活力护航,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详细]

    12-22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不折不扣抓落实

    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一步步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详细]

    12-22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蓝图鼓舞人心,号角催人奋进,征程未有穷期。面对无比重大的责任、无上光荣的使命,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详细]

    12-21 11-12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找准切口、因地制宜,将地区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才能形成产业兴、百姓富的良好局面[详细]

    12-21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吸引八方英才,助力全面振兴

    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辽宁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详细]

    12-20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有利于更加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详细]

    12-20 10-12 大众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