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功能

2024-01-29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周丹丹

  周丹丹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印发,擘画了美丽中国的新画卷,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中国是农耕文明古国和农业资源大国,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丰富多彩的优秀农耕文化。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功能作为其核心功能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树立了重要的生态典范;另一方面,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万物共生、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深深铭刻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对今天人们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拥有19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居世界之首。农业农村部分七批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功能,依托农业文化遗产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将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们认识生态文化的“基因库”。农业文化遗产在孕育生物多样性、优化当地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黔东南地区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其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黔东南地区也是全国著名的中药资源的产地,同时具备发展有机生产、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先天优势;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2021年9月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其“农民种子银行”保存了171种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涵盖26科57属77种,很好地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

  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往往基于当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富集地。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环境友好的生态特征,在减少污染、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功能价值十分突出。农业文化遗产往往具有活态性、动态性、系统性,其生产方式蕴含着深厚的绿色理念,能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生产对农田环境的影响。如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当地农民采用常规水稻与传统水稻间作的种植方式,稻瘟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显著下降,防治效果达到83%至98%,每亩水稻净增量达50%,同时减少了60%的农药使用量。由此可见,大力推广农业文化遗产的绿色理念,深入挖掘环境友好的生态知识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智慧,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更多绿色活力。

  农业文化遗产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多种功能,能够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生态景观。如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便是退化土地治理的典范。自公元前602年至今的2600多年中,由于黄河主流、支流多次流经夏津,为当地人们留下了一片30万亩的沙荒地。先民们没有屈服于自然的力量,而是运用高超的智慧与农技,通过植树造林抑制风沙、改良土壤,并发展了大片叶可养蚕、果可食用,既可防风、又能固沙的桑树,让荒地变绿洲,彰显了农业文化遗产强大的生态修复能力。如今,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核心保护区总面积已有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树2万余株,700年以上古树550株,不仅造就了远近闻名的“中国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还在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了兼具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文明价值的综合农业景观。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美丽中国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篇章。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生态功能和多重生态价值,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必将不断焕发农耕文化的生机活力,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周丹丹,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有效途径

    把全的要求、严的基调、治的理念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构建之中,坚持内容上全涵盖、对象上全覆盖、责任上全链条、制度上全贯通,不断提升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详细]

    01-29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突出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详细]

    01-29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准确把握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只有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才能确保金融工作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踏上新的奋斗征程,我们要主动作为、善作善成,全力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详细]

    01-26 10-01 光明日报 分享
  •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把历史的卷轴向未来铺展,我们要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也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详细]

    01-26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护绿水青山,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做好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必能更好书写人民满意的环保答卷。[详细]

    01-25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

    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探索破解问题的办法,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详细]

    01-25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着眼未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坚持文化自信,我们定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详细]

    01-24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方法增本领①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我们就一定能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详细]

    01-24 11-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敢作善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详细]

    01-23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

    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不仅是历史的昭示、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更体现出对严峻复杂考验的清醒认识、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详细]

    01-23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