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

2024-02-18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朱舒坤

  朱舒坤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朱德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党、国家、军队重要岗位上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决策,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朱德明确提出:“要看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要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对发展生产给予了更多思考。1950年3月,他在全国劳动局长会议及邮政电信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目前最大的事情就是要发展生产”。朱德强调:“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其他一切工作都应当为这个中心任务服务。”

  朱德思考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始终紧密联系人民。他强调:“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增进人民的福利。”“如果不靠发展经济建设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会主义”。

  朱德多次提出要适当改革经济管理体制。1955年12月,朱德在谈话中指出:“现在中央一切都包了,整个社会不能发展,不能发挥下面的积极性。”1957年1月5日,朱德在谈话中指出,“地方工业如果不下放,以后地方上什么事情都找中央解决。只有下放,中央才不会当‘怨户’”,“地方财政一定要划分出来,否则,地方上年年当‘长工’,没有积极性”。朱德还致电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考察广西情况,他在报告中指出:“条条各行其道,块块无权干涉,因此,必须给地方以应有的权力。”1957年4月,朱德再次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写报告,汇报到湖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陕西等省、自治区考察的情况时指出,“体制问题的中心问题是财政问题,应下决心把财权下放”,“财权下放之后,地方上就有胆量来办更多的事”。朱德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财政、计划、工业、贸易等方面的权力都应该逐步下放,使地方有机动之权。

  如何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朱德提出了三点主张:一是逐级建立财政体制。要逐步建立中央、省、县、乡四级财政,各自都有独立性。“财权不仅要下放到省市,而且还应当考虑下放到县,逐步把三级财政(中央、省市和县)建立起来,将来再视条件逐步下放到乡,以建立四级财政。”二是适当提高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把大部分的地方工业交由地方管理,规定上交适当利润,既可以扩大再生产,又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三是发展商品流通,开放自由市场。朱德深入思考了计划和市场两者的关系,“自由市场是农民的需要,开放自由市场利多弊少。既然开放,就必然有两个市场,两种价格”,“应在统一领导下把市场搞得活一些,以便促进生产和流通。改变过去那种不统则乱、一统就死的状况,不宜各地强求一律”。

  朱德提出的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思考和探索,虽然没有得到全部实现,但这些思考极富勇气,很有创见,体现了朱德思想认识的前瞻性和全局性。

  “利用国际上的有利条件和形势”

  新中国成立前,朱德就认为我们不仅“要同苏联及一切(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还要同日本、美国做生意”,要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外交流’”。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主张要独立自主地“利用国际上的有利条件和形势,来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认为,“只强调自己制造,不要进口,这不是先进思想,而是保守思想,应当克服”。

  朱德还深入思考了发展对外贸易的具体措施。他提出,“在发展国际贸易上,我们的胃口应该大一些”,要“以进养出”“以出带进”,“争取多出口,多进口,逐步地做到大出大进”。关于改革外贸体制,朱德指出,“要给地方一定的机动性,鼓励他们多生产、多出口”。

  朱德还较早地提出发展国际旅游事业。1957年8月14日,朱德对李先念说:“要把所有的招待所、疗养地和风景区的房子都收归公家所有,充分地利用起来,成立国际旅行社,发展旅游事业,外国人也可以来旅游,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8月30日,他在和城市服务部部长杨易辰谈话时说:“旅店事业要搞好,把旅店、招待所办成国际旅行社,接待外国人,可以赚外国人的钱。”

  “要让农民富裕起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朱德尤其重视农民的致富问题。他指出:“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只有农民富裕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活跃起来。”当时有些人担心农民富裕后会成为富农,会发展资本主义,会出现阶级分化。朱德坦率地反驳:“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生产资料掌握在集体和国家手中。群众的生活应该是越富越好。”

  朱德强调的让农民富裕起来,“不是少数人富,而是集体富,家家富,人人富,共同富裕”。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他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是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工业品价格。二是允许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同时存在。他认为只要农民不从事违法经营,他们的个体生产是允许的。他还建议,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重视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三是实行按劳分配,让农民有生产自主权。

  朱德关于让农民富裕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正是从农村起步的。

  “要掌握最新技术成就”

  朱德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指出,“要把这样的国家建设好,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的科学知识远远不够”。1949年6月,朱德在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会议筹备会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要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科学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1955年底至1956年4月,朱德率团出访欧洲,他强烈地感受到“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技术。要尽快学习最新技术”,“要掌握最新技术成就,才能使我国的经济迅速地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回国后,他就所见所闻所感给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详细的报告,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重要意见:“需要考虑怎样把最大的力量集中到和平生产方面……现在世界正处在工业技术革新中,必须运用世界最新科技成就,提高技术,对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

  朱德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强调必须积极培养人才。1950年,他在全国机械工业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技术人员这样少,这样缺乏,假若再使用不当,不能让他们很好地工作,贡献力量给国家,则对我们的工业建设将是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1951年,他在全国纺织工业代表会议上又强调:“决心为人民服务,有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知识分子,是国家重要的财富。”

  朱德有过两次重要讲话,可以看作是他对“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探索的总结。一次是1965年底他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过去我们是学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另一次是1966年初他提出的:“革命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跟不上也不行。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人们都没看见,不把社会主义搞出个样子,大家还是不明确。生产搞好了,人也摆平了,生活也改善了,弄虚作假没有了,大家对社会主义就有信心了。”朱德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部分,也是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部分。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朱德研究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购物车蕴藏消费新动能

    加快商超行业转型升级,打造零售产业新亮点,有助于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扩大国内需求、引领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详细]

    02-08 10-02 大众网 分享
  • 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以金融支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详细]

    02-08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只有坚定人民立场,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详细]

    02-07 15-02 人民日报 分享
  • 心始终连在一起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足迹里,有对民生福祉的关切,也有对文脉传承的深思;有对事业发展的擘画,也有对美好愿景的期盼。牢记嘱托、勇担使命,鼓足干劲、踔厉奋发,我们一定能“把日子过得更好”,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详细]

    02-07 15-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

    100多年来,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我们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新征程上,把党的自我革命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严密,把每条战线、每个环节的自我革命抓具体、抓[详细]

    02-06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
  • 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弘扬伟大建[详细]

    02-06 10-02 人民日报 分享
  • 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

    由点及面,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要以先行区建设为突破口,力争在一段时间内先形成一批实践示范样板,再接续滚动实施、分批推进,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详细]

    02-02 16-02 人民日报 分享
  • 强化精准思维,下足绣花功夫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性、关联性、复杂性的特点尤为明显。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提高“全周期管理”的能力本领,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详细]

    02-02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持狠抓落实

    现实中,还存在有的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用心、不务实、不尽力,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等情况,致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成效大打折扣。针对这些情况,要严肃问责追责,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详细]

    02-01 10-02 人民日报 分享
  •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全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就能不断提升[详细]

    02-01 09-02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