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人才动力

2022-01-25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许可 肖冰

  实现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必须让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充分发挥各类科技成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技术转移在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而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才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实现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必须让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充分发挥各类科技成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技术转移在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才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国家一直极为重视技术转移的专业人才培育。早在1997年,原国家科委就曾印发《技术经纪资格认定暂行办法》和《全国技术经纪人培训大纲》。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在“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中详细提出建立“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这都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技术转移专业人才教育的重视。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再到创新主体,都针对技术转移人才的培育工作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技术转移的复杂性、时代性等问题,技术转移人才培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2017年,《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就明确指出,技术转移面临“人才队伍不强”等问题。有必要针对技术转移人才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从培育体系、培育内容、培育模式等方面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优化人才培育体系,形成“以学历教育为根基”的技术转移基础人才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技术转移这类复合型人才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培训为代表的非学历教育则很难实现基础知识获取的集中性与系统性,让已经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利用“非学历教育”学习法律、管理或技术类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低效率的。而学历教育,尤其是高等学历教育,正定位于基础人才培养,强调学科知识的融合,是集中获取不同学科基础知识的最高效的方式。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始设立“知识产权”交叉学科的人才培育平台,但覆盖面仍不够广泛。因此,进一步拓展学历教育的覆盖宽度与广度,是夯实技术转移人才培育体系的基础。

  构建“以高端培训为补充”的“两位一体”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各学科的复合知识,技术转移人才能力的提升还依赖于经验的积累。这种经验通常来源于各类实践活动。而现有培训往往停留在知识传授的阶段,且对参训人员的个体差异把握不够。因此,应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培训的层次,打造以实践导向的“高端培训”,进一步清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差异与边界,不将培训作为行业门槛,而将培训定位为打造高端、专业人才的渠道。

  完善人才培育系统协同,提升效率,形成系统可用、避免重复的科学健全的培育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人才培育内容协同体系建设是形成统一标准、规范培训市场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是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国家队”,除此以外,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也承担了诸多与技术转移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的相关工作;另外,各地的高校、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组织、市场化企业诸多主体开展了各层次、各类的与技术转移人才相关的培训,并通过颁发认证等方式提升培训的社会认知度。但不同组织、机构较为零散,关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选择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协同机制与模式尚不清晰,甚至可能存在竞争。例如,任何与技术转移或成果转化相关的培训,都会涉及到“相关法规与政策”的培训,但其他方面的培训侧重则可能不同,这就意味着培训人员在参与相似却不同的培训时,会出现“被动重复”,不利于培训效率与效果的提升。因此,各政府部门与各培训主体应当探索建立“与技术转移相关的人才”培训协同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不同科目、不同层级的培训,实现以合作为主,以竞争为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机制。

  强化人才培育内容的差异性,形成“精准对接、互动高效”的定制化人才培育模式。不同层级与拥有不同类型基础知识的人才需要差异性的、精准的培训内容。例如,技术转移的实际运营团队与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实际都会参与技术转移的过程,但其需求的专业知识的内容与层级很显然是不同的。近年来,现有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的体系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2020年,科技部发布了《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其中全面的包含了公共知识、政策法规、实务技能等模块,但考核方式仍不够灵活,均为闭卷笔试为主,且培训内容存在“多而不精、全而不专”的问题。因此,既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置定制化科目,例如,针对管理者侧重宏观政策、战略选择的培育,针对实际执行者加强操作要点、基础认知的课程。也可以针对现有大纲中的科目,根据不同人才已经承担的工作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设置免考的方式进行该科目的培训。同时,在培训中心,还可以转变培训角色,变知识传输为沟通交流,参与培训的人员既可以是学员,也可以成为讲师,构建人员交流的平台,形成学习网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