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地方志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2018-07-2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新宇 辛宝海
李新宇 辛宝海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崇文尚礼,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文化的作用更加突显,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地方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资料宝库智慧宝库,做好方志工作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地方志  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A81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树了中国人民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兴旺发达的自生动力

  一、充分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文明绵延数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这些历经千年积淀下来的的历史智慧,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①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精神名片。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上积淀了丰富深厚的文化财富,先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文化被历朝历代所传用,此后任何外民族入关都没能取代汉文化的主导地位。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烙在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上,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精神名片。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能割舍的精神纽带。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都体现了中华文化超凡的包容性。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给人无限的乡愁,让整个民族不忘先祖、牢记历史、团结奋斗,在华夏大地上创造出一番番举世瞩目的成绩,令中华儿女骄傲,是中华儿女由衷的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根基思想渊源,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理政,时刻涵养着中华民族,给中华儿女烙下深深地印记。这种印记能超越时空界限,深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让中华儿女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频频侵略中国,尽管侵略者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坚船利炮,也没能按捺住四万万中华儿女的激情斗志,没能冷却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热血沸腾,这些精神融入到民族的血液中,锤炼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二、高度重视做好方志工作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方志作为当代人记述当代事物的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被誉为“一方百科全书”,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渊源,是存史资政、教化的宝典。它是文化继承的基础,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挖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志书有重要存史功能,系统记述一定地域内的人文和自然各方面历史与现状,其记载的的历史资料,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清醒剂,通过修志存史可以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可以启迪和教育后人。同时,地方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国风貌、弘扬中国价值观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可以把中华文明和中国智慧推向更广更远的地方,在影响中国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世界。我们当前各项工作都必须立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地方史志中寻找经验智慧,从传承文化中树立文化自信

  地方志是提供决策依据、依法治国理政的历史镜鉴。在历史的长河中,地方志见证地区发展的轨迹,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教训。明代杨宗气曾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可见史志的重要性。李克强总理也说“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对方志工作做出重要评价。志书作为一地之百科全书,对领导者认识地情、了解地情,从宏观上把握地情,明长识短,进行科学决策,可以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②。通过修志用志,能对地方文化形成科学全面地认识,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地方文化的发展进程,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加全面地总结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为我们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开启走向未来的正确道路提供科学有力的历史依据。

  地方志是教育人民群众、激励广大青年的现实教材。地方志书在教化人心、巩固信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③,一是能把当地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等文化符号保存整理下来,便于后代继承和弘扬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二是能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明礼知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群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三是能加深群众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知识素养,树立文化自信,涵养政风社风,以方志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

  志书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展现了当地富有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貌,能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永久而深刻的记忆与怀念,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的好教材。

  三、做好方志工作,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做好继承工作,又要做好优化工作,修志存史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方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其独特优势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实的构筑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更好的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是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夯实文化自信。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的反映,先进文化必然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产物,代表着先进的方向。

  编史修志必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危害,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从人民、土地和传统文化中传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心的对接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寻根溯源中凝心铸魂、坚实自信。

  二是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地方志具有以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的地域性特征,反映地方特色是地方志的生命力。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志书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特点,水土不同,地方特色不同,史志的内容和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做好方志工作,必须让它适应新的时代,适应不同人群。方志作为地方文化的名片,理应充分的展现地方特色,具备这种新特点、新模式、新思路。

  特色也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方志作为“一方之百科全书”,理应要突出展现地方特色,通过广泛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资料,精心精致打造方志特色产品,树立方志品牌形象,提高志书品位,编纂具有浓厚区域风味特色地方名志,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宝库。

  三是必须积极寻求创新,激发文化活力。修志工作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自觉的基础性工作,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理所当然具有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尊重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充分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成果。我们的史志工作要紧随时代潮流,多吸取不同地区志书文化的特点、新点、亮点,多采用不同的媒介手段,创新“互联网+”的形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世界观与方法论结合,探索修志工作的有效途径。“志书可以分门别类、分别出一些精装本、普及本和简写本,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各地和方志界要大胆探索”④,打造一个系统的由“书面方志+电子方志+实物方志”组成的地方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注重用志主流群体的需求,激发地方文化活力。

  创新修志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立足文化传统,融入时代元素,彰显民族风采,不断拓展和延伸方志的社会功能,编纂出更多符合时代和人民需求的佳志、名志,把传统价值观用现代人的乡愁讲述出来,将优秀的、美好的传统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表达浸润心田,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②方爱琴.地方志公共服务功能发展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4,4。

  陈波.地方志在传承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DB/OL].海南日报.2017,3,22.http://hnrb.hinews.cn/html/2017-03/22/content_11_3.htm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方志文献辑存[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454。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详细]

    07-20 09-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今天,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加强党的建设,就要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详细]

    07-20 09-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质量强国建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把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提升质量水平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详细]

    07-18 09-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逻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仍然需要继续深化股份制改革。要看到,我们在产权改革和产权保护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勇做新时代改革的推进...[详细]

    07-18 09-07 人民日报 分享
  • 百字新解微党课第64期:组

    [详细]

    07-17 14-07 大众网 分享
  • 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提高舆论导控能力。互联网就是新战场,新媒体就是新战力。要下决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互联网新媒体上来,不断提高新媒体的品牌创新能力、话题设置能力、“引关圈粉”能力,让亿万网民在众声喧哗中听到党的声音。做好预知预警预置工作,有效化解重大舆情风险,坚决维护...[详细]

    07-17 09-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打造新时代社会建设新版本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在社会建设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有的仍然习惯于套用过去的“老模板”搞“老一套”;有的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洋模板”,结果水土不服、事...[详细]

    07-17 09-07 人民日报 分享
  •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建设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力推动了参与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年来,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建设很好适应了参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详细]

    07-16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用开发性金融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同志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重点是深化金融领域合作,不断健全“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开发...[详细]

    07-16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光明前景。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向纵深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法治的坚强保障。当前,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详细]

    07-13 09-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