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文化评述

网上理论传播更须打通“两个舆论场”

2016-09-28来源:大众网作者:王封
  王封
    理论学术是晦涩的,也是灰色的。在大家都挺忙的当下,能够静下心来研究理论学术,能够主动担当起传播正确理论重任的,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在很多人看来,思想理论是阳春白雪,是远离人间烟火,形而上的东西。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关注理论的人,是数量不多的小众。甚至,在外界很多人看来,理论文章就得是三四千字的大块头,从标题到内容,越深奥得让人看不懂越好。
  这是一种认知误区。
  而且,在目前网上理论传播工作实践中表现得比较普遍。
  一是遗世独立的理论频道。好多网站都开设了理论频道,分门别类,海量宏文,博大精深。我们可以统计一下,这样的理论频道流量如何,理论传播效果几何?
  二是理论文章是专家的专利。的确,理论研究是有门槛的。但是,倘若网上传播的载体全部是专家大块头的文章,成了专家发布研究成果的平台,看似打造出了网上理论高地,但高处不胜寒的尴尬也隐约可见。尤其是在移动互联时代,这种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违和感表现得分外明显。有多少网友会耐着性子看完?
  三是认为理论传播是主流媒体、传统媒体的事情,忽视了对新媒体阵地的覆盖与传播。即便开发了理论微信公众号等产品,也因学术味太浓,让人只可远观,望而生畏。
  因此,一个理论问题、一个观点和讲话精神,要想深入人心,入脑走心,形成广泛共识,就必须放下身段,注意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才能构建起舆论引导新格局。
  其中,网上理论传播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打通‘“两个舆论场”。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周围有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党刊党台、通讯社为主体的传统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舆论场。当前,打通两个舆论场,提高舆论引导力,已成为加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那么,理论传播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呢?我在这里仅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浅谈一下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改文风,坚持问题导向,要把理论文章写得让人喜欢看。这就要求作者在文字能力、理论功底和逻辑思维方面必须转向转型。
  毛泽东同志是写理论文章的高手。他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可以说,脱离问题的文章讲不出道理,脱离实际的理论没有存在的意义。
  举一个例子。演员王宝强离婚事件,是一个简单的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吗?显然不是。我认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反面典型,性质很不好,影响也很坏,我们不能仅从公序良俗的角度予以剖析批判,还需要理论研究密切跟上,廓清思想迷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否则,类似案例还会发生,进一步严重撕裂社会共识。
  其次,找角度,坚持编辑导向,将网上理论传播通俗化、大众化。办理论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我们在讲求专业的前提下,提高优化编辑理论素养,深刻把握住时代脉动,变“灌输式”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立体传播转变。
  我们讲文化自信,看似抓手很多,但效果还不是太理想。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12年后重登世界之巅,比赛结束后一个小时,我就写了一篇评论《女排精神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并在大众网首发,反响良好。但是,也有人认为把女排精神和文化自信联系到一起有些扯:体育怎么是一种文化?!这就说明,我们对很多概念和理论问题的理解还是肤浅的,理论宣传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挖深度,坚持舆论导向,把道理和理论问题说深讲透。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狼牙山五壮士”案,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事例。但是,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估计好多人至今也难掌握其全貌。因此,如何把理论讲深讲透,既需要下笨功夫,也要讲究传播技巧,才能有效果。
  说到底,网上理论传播工作,就是要打通“两个舆论场”,抓住共同点、相通点,做好舆论引导大文章。打通意味着融合,我们要敢于发声,正确发声,“两个舆论场”同奏时代主旋律,聚合发展正能量,把党的理论、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
      (此文系大众网首席评论员王封在全国网上理论传播工作培训班上的交流发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