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摘要]在协作共享和创新要素驱动背景下,工信部支持“互联网+”四项行动之一即推进“互联网+中小企业”融合。小微企业良好发展依赖健康的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同时需要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能力薄弱、互联网融合度低是当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文章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基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管理融合五个维度,构建了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度评测的指标体系(包涵5个准则层、17个指标层)。综合德尔菲法采用Yaahp软件应用于复杂问题决策,统筹专家打分值赋予指标以权重。通过抽样选取2016-2017年我国东中西部208家小微企业,测算出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度为48.89%,处于中高度的融合程度。通过SPSS软件分析甄别、对比各影响因子,认为影响“互联网+小微企业”竞争优势的显著因素是管理融合和市场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三因素与竞争优势的回归关系并不显著。最后文章给出了创新驱动“互联网+小微企业”以提升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共享经济;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度;竞争力
一、“互联网+小微企业”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一)共享经济背景的“互联网+”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发展,中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2016)中提出“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分享经济的特征是大众参与,资源高效配置,用户体验更好[],“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新经济模式既符合供给侧结构型改革的要求,也能释放出新旧动能转换的能量。2015年中国社会互联网渗透率首次超过一半并达到50.3%[]。截止到2016年12月,全国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为95.6%,企业互联网办公的比例首次突破90%[],中国企业已基本完成了“+互联网”进程。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新模式。2017年7月,中国小微企业已达到7328.10万户[],推进创新发展,促进就业,提供新动能。互联网+融合各行各业的小微企业,通过信息通讯技术,跨界越领域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模式,构建链接价值链各环节的新经济生态。
(二)小微企业“互联网+”进程中的问题
企业在通过互联网资源进行运营过程中,其技术差异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然而,小微企业在触网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两方面的不足:第一,“+互联网”模式向“互联网+”模式的过渡尚未深化;第二,小微企业在“互联网+”过程中,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融合度不高[]。小微企业如何搭“互联网+”的东风在“红海”中绝处求生?如何测评“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程度?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路径何去何从?这是当下学术界和相关业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设计
文章研究的小微企业是共享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互联网+”的面对目标,它们既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又愿意热情拥抱“互联网+”。因此,探讨小微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度需综合考虑企业实际规模和互联网发展现实情况。文章从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5个方面衡量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度水平,构建了5个评价维度(准则层)、12个评价标准(次准则层)、17个具体指标(指标层)的融合度指标体系。采用Yaahp10.0软件,采用德尔菲法,在小微企业专家库[]中选取相关领域7位专家分别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综合打分结果进行内部讨论和归纳。依据指标体系并利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得到两两判别矩阵。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5.1439,随机一致性比率CR=0.0321<0.10。层次分析排序有比较满意的一致性,权重系数的分配非常合理。同理,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出二级指标权重(CR1=0.00320,CR2=-1.9142e-15)。在阿方索与塞尔瓦托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度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见表1。
(二)指标体系内涵
1.技术融合。指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认知、采纳、应用、普及过程。通过技术突破、技术融合两个维度来衡量。其中,技术突破可以通过专利技术来反映;技术融合则可以技术应用、创新扩散两个指标来衡量。
2.产品融合。指通过互联网信息或手段实现与传统产品融合以及创新的全新产品。具体可分为产品创新、产品融合两个层面。其中,产品创新主要指使用互联网技术产生的颠覆性的新产品,可以通过创新型产品观测;产品融合主要指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品的更新、改造、完善,可以通过融合型产品来体现。
3.业务融合。指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的融合。通过互联网+实施、业务流程重组、业务创新三个方面反映。其中,互联网+实施通过采纳互联网+实施业务衡量;业务流程重组则通过业务与IT部门合作、业务流程再造衡量;业务创新通过业务实现方法创新指标来观测。
4.市场融合。指企业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成功市场化的过程。主要通过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三个方面体现。其中,市场绩效可以通过经营绩效衡量;市场结构可通过市场占有率衡量;市场行为则通过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两个层面进行测量。
5.管理融合。指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卓有成效管理。可以从管理创新和管理文化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其中,管理创新可以通过经营战略、管理成效两个指标测度;而管理文化则可以企业重视互联网+程度、推动互联网+进程两个指标加以衡量。
三、“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度测算及区间
(一)融合度测算公式
根据前面的研究结论,确定了融合程度y(因变量)与融合影响因素x(自变量)呈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式(1)加以表述:
(二)融合度区间划分
文章沿用甘巴德利亚(Gambardella)与托里斯(Torrisi)的低融合度区、中低融合度区、中融合度区、中高融合度区、高融合度区[55]的融合度分区,由于甘巴德利亚与托里斯研究的熵指数与融合度呈反方向关系,而“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度并不呈现反方向特征。故此,将命名及区域调整为低度融合区(0~0.16)、中低度融合区(0.16~0.32)、中融合度区(0.32~0.48)、中高融合区(0.48~0.64)、深度融合区(0.64~0.8)。
四、“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实证研究
(一)数据描述
2017年10月-2018年3月对中国12省市、自治区、直辖市300家小微企业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小微企业样本选择的基本条件:1.2016-2017年期间小微企业持续稳健经营。2.2016-2017年期间未进行诸如重组并购的重大战略活动。3.2016-2017年期间小微企业样本的主营业务或从业人数符合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企业划分办法》的相关标准。调查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Linkert)五级量表,围绕企业基本情况、互联网+企业融合广度、互联网+企业融合深度、互联网+企业融合效果(竞争力)四个方面展开调查[][]。聘请专职调查员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40份,合格问卷237份,问卷回收率80%。剔除混合类型企业3份,剔除大型企业9份,中型企业17份,实际有效问卷208份,有效率86.67%。样本量208,因子的变量数17,比例为12:1,符合因子分析条件。文章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使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1。
(二)描述性统计
1.Area。在地区分布方面,代码1~12分别指代北京、甘肃、广东、河北、江苏、内蒙古、山东、陕西、上海、深圳、天津、西藏,涵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主要地区,符合经济发展国情和层次分布。
2.Type。在企业类型方面,代码1~11分别指代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有限合伙企业、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港澳台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其他类型企业。其中,小微企业类型中私营企业最多,数量为152家,占比73.08%。国有企业、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三种企业类型最少,数量均为1家,共占比1.44%。说明当前小微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规模小,经营比较灵活。
3.Industry。在行业分类方面,代码1~16分别指代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其中,在其他未列明行业,小微企业数量为38家,所占比例为18.72%,比例最高;工业类企业数量为37,比例为18.23%,比例第二;在交通运输业、仓储运输业、物业管理三个行业最少,所占比例均为0.48%。表明在第二产业和新兴的交叉型产业,小微企业占比很大,而在仓储、物业等行业,小微企业占比则比较小,基本符合企业生命特征和成长周期特点[行业划分标准依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中小企以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相关文件内容执行。]。
4.Scale。在企业规模方面,代码3~4分别指代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其中,小型企业80家,微型企业120家,占比分别为38.46%和61.54%,微型企业的数量占大多数。
5.Hightec。在高新技术方面,代码1~2分别指代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和非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其中,高新技术类企业16家,占比7.69%;非高新技术类企业192家,占比92.31%,说明在当下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的比例仍然很低。
(三)因素分析(EFA)
1.KMO和Bartlett的检验,见表2。
分析结果: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0.89,数据非常合理,适合做统计数据处理。
2.旋转成份矩阵。
分析结果:TF(技术融合)的三个构面TF1,TF2,TF3因子载荷量分别为0.805,0.815,0.787;PF(产品融合)的两个构面PF1,PF2因子载荷量分别为0.918,0.941;MarF(市场融合)的四个构面MarF1,MarF2,MarF3,MarF4因子载荷量分别为0.731,0.703,0.804,0.795;ManF(管理融合)的四个构面ManF1,ManF2,ManF3,ManF4因子载荷量分别为0.686,0.673,0.730,0.839。其旋转后的主成分值均大于0.6。说明各个指标相互间独立,较好地反映构面维度。
(四)皮尔森相关系数,见表3。
分析结果:BF(业务融合),MarF(市场融合),ManF(管理融合)不含有低相关问题。另外,TF(技术融合),PF(产品融合)数值略低,符合当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程度低下的现状,仍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五)回归分析,见表4。
回归结果:自变量TF(技术融合),PF(产品融合),BF(业务融合),ManF(管理融合),MarF(市场融合)与因变量CA(竞争优势)的相关Sig系数分别为0.056,0.678,0.504,0.283,0.000(***),0.000(***),说明TF(技术融合),PF(产品融合),BF(业务融合)与因变量CA(竞争优势)线性关系不显著;ManF(管理融合),MarF(市场融合)与因变量CA(竞争优势)线性关系为显著相关。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