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水先行探索沂蒙乡村振兴

2019-06-14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王君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的关键,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将治水兴水融入乡村振兴总体布局,下大力气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保护水环境,以治水先行推动沂蒙乡村振兴。

  点源治理,水清岸绿改乡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幸福美丽”乡村是“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是“生态宜居”的乡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加快推进,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但在一些偏远乡镇和农村地区,由于管网配套覆盖不到位、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仍存在许多治污“盲区”。水不清、村不美成为群众的“心腹之患”“切肤之痛”,也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绕不开的弯、避不开的坎”。

  兰山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所“患”所“痛”,全方位倒查倒排污染源头,发现分布在村居沟渠、细小支流等“毛细血管”处的生活污水,局部区域畜禽养殖废水,河流沿线未纳入收集管道的污水是主要污染源。“病脉”把准了,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兰山区创新水污染治理理念,坚持集中式管网建设与分散式一体化处理设施相结合、主河道治理与点源支流治理相结合,实施“上下游流域共治”,将黑臭水体治理节点前移,在农村污水出村入河处、细小支流等污水管网无法覆盖的村居安装金锣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同时配套建设农村化粪池、养殖污水处理设施、生态氧化塘、人工湿地等,基本实现了点源生活污水“零直排”,以点源治理保障支流净化,实现全域清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治理换来的涓涓清流,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产业转型,绿色发展促振兴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这一论述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定位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也为各级党委政府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遵循。兰山区“以水为镜”深思发展,认识到“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2018年以来,兰山区打出了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的“组合拳”,实施“腾笼换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拆除“散乱污”企业1500余家;实施“机器换人”,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备更新,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转变;实施“园区集聚”,规范入园标准,明确功能分区,引导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出了治污治水的“药方”,也促进了产业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铁腕治污不仅没有拖工业经济的后腿,反而治出了环保新产业。依托金锣净水系统的专利技术优势和治污成功模式,兰山区环保产业正向500亿级迈进,实现“一台小设备换来一个大产业”的蝶变。

  “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治水后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兰山区发展医养健康、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的“金字招牌”,也成为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钱袋子”。金锣绿色田园康养综合体、沂田庄等一批田园综合体项目,鼎益农业、清春蔬菜等现代农业项目带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孝河藕、田秀才黄瓜、方城西瓜、李官黄桃等“产自兰山”农业品牌持续叫响。治水带来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增长点、支撑点、发力点,为兰山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2018年兰山区获评临沂市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区,位居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31位、山东省第3位。

  创新机制,共建共治保长效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治水不易,护水更难。唯有坚持长效治理,才能常葆水清岸绿。针对水污染治理、河湖管护过程中遇到的权责划分难、协调沟通不畅、问题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兰山区坚持“用制度管人、靠机制管事”,创新“互联网+环保”新路径,构建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的监管格局。在“线上”,搭建智慧环保监管平台,配套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沿河道路、河流汇入口、企业排污口等重点部位,安装自动监测和摄像监控设备,实现全天候无缝隙实时监管。在“线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创新“企业河长”“群众河长”,持续开展“清河行动”,着力构建群策群力、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同时,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网络,建立河道巡察队伍,配备手机移动终端,实时记录巡河轨迹,实时公示河道动态,实时上报河道问题。在制度上,将环保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建立水域环境保护生态补偿考核机制,出台《水生态环境保护补偿考核办法》,考核结果纳入地方党政干部综合评价体系。信息化的线上监控系统、网格化的现场巡察治理和制度化的考核监督机制,构成闭环式的环保监管体系,助力治水兴水工作在“智慧管理”中阔步前行。

  全域打造,美美与共惠民生

  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导向是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则。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沂蒙老区各级党组织率领人民以“改山山低头、改河河变样”的豪情整山治水、改造家园,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兰山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治水兴水作为践行沂蒙精神的生动实践,在优化提升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按照联动开发“水、岸、滩”,一体打造“堤、路、景”的思路,实施全域水系连通提升工程,对全区72条河流、37座水库、321座塘坝、25座拦河闸坝进行整体打造,着力构建“河河相通、湖湖相连、景景相映”的全域生态水系,还一河清水、一岸绿地于民。如今的兰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共存、“美丽颜值”“经济产值”共生,治水兴水的成效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乡村振兴的新面貌,“城因水美,美美与共”,一幅“水清、河畅、岸绿”的和谐画卷徐徐展开。始于民生,忠于民心。兰山区以治水兴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从水体黑臭到鱼翔浅底,从泽润万家到景美城韵,兰山水之变的背后是业之变,更是人之变,映射出兰山高质量发展的新轨迹,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兰山区治水的生态优势已从一条条河流延伸至一个个村庄,为乡村振兴带来活力源泉,在沂蒙大地上谱写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绚丽华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委书记)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