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巩固和发展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利于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大程度凝聚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识与合力。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领导亿万人民群众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广泛的包容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高扬理想信念旗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人民群众思想境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
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追求。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坚定对自身价值追求的信仰和信心,巩固文化主体性,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以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显著成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贯穿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推广。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更好涵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持续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开展、长效化推进。
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先进模范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充分发挥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让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和纪念设施保护利用,用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红色旅游教育作用。用好先进典型这个“鲜活的价值观”,持之以恒宣传革命英烈,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宣传各行各业钻研求索、敬业奉献的典型人物,弘扬榜样力量。
抓好青少年重点群体,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步。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培养创新意识,鼓励青少年不畏艰险、团结奋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坚持德法共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全过程。不断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把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相融合,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立破并举,树导向、立规矩,对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言行,对突破价值底线、颠覆道德认知、违背公序良俗的现象,坚决抵制、激浊扬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评选表彰活动,提升工作实效。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方式方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潜移默化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执笔:徐中 王庆杰)
责任编辑:牛乐耕
我们要以回答文化法治建设中的实践问题为文化法学建设的根本任务,从实践问题中找到理论创新的突破点、学术发展的生长点,不断拓展文化法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详细]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继续开辟文化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空间,夯实文化法学的话语体系根基,结合文化法治建设实践进行话语构建,努力把我们的思想理论优势真正转化为法学话语体系优势。[详细]
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当下与长远,继续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体系在规模、结构、区域布局上更加合理,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将在深化改革中加快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必将释放更强劲的动能。[详细]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提升产业体系韧性,夯实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详细]
瞄准市场需求,葆有前瞻眼光,协调好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关系,实现政策协同发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制造业转型升级必将活力无限、潜力无穷。[详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始终秉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疫情防控全过程,注重科研攻关和防控实践相协同,助力分区分级、科学精准防控。将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中统筹推进,放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统筹[详细]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面对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坚定理想信念,激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风雨无阻向前行,就一定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详细]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重任在肩。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抓实干、唯实争先,保持奋进姿态、激发创新活力,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积极探索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的现代化新路子,奋力谱写奉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详细]
金融为民、金融利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具体的实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目标和前进动力,积极运用金融手段和力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锲而不舍向前走,我国金融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使广大[详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完成好这一首要任务,需要我们妥善处理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之间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