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探析

2021-09-14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作者: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是检验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重要标准,更是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力量优势的重要条件。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群众组织力实现了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目标跨越,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与战斗力。新时代提升群众组织力就要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贯彻群众路线,从政治建设入手,突出政治功能,强化作风建设,严密组织体系,发挥技术优势,完善能力提升,强化责任担当,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关键词]群众组织力;群众路线;鲜明特征;制胜法宝;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尹传政,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史部副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群众组织力是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基础性能力,是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就是党在引领和组织群众过程中始终以追求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价值目标,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为基本原则,实施正确的人民群众工作方法,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社会的革命和变革,是党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强大的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力量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制胜法宝,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

  一、强大的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力量优势

  群众组织力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应有之义,也是检验其性质的重要标准,更是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力量优势的基本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群众组织力的理论阐述

  早期的无产阶级理论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群众组织力这一概念,但是对其包含的群众、组织、组织群众、群众路线等概念要素作了众多经典论述,为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理论蕴含。

  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群众解放作了经典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坚持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1844年,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首次提出了“人的解放”的主张。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提出,实现群众解放的前提则必须消除私有制下的压迫和异化劳动,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无产阶级作为领导力量,共产主义则是通向群众自由解放的必由之路。马克思将群众在实现这一历史任务中的作用归结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基础上,列宁进一步阐述了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他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必须做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利益,相信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充分依靠群众。列宁突出强调了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视其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并认为人民群众会自觉地并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历史创造活动中。“而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2}但这种自觉性的前提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做到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而这一根本宗旨的实现还要做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批评,保持和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时刻保持与脱离群众的现象作斗争。1919年列宁在俄共(布)八大上指出:“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把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3}

  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观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提出了具体的群众工作方法,更好地实现了组织和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和建设。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925年,毛泽东更是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主体”{4}的观点。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就是在于“与民众在一道,一刻也不脱离民众,中国革命就一定能够胜利”{5}。因此,做好群众工作,把群众组织起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发出了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号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巩固及其任务的完成,民主共和国在中国的实现,丝毫也不能离开这一争取群众的努力。如果经过这种努力而争取千百万群众在我们领导之下的话,那我们的革命任务就能够迅速地完成”{6}。同样群众组织起来还需要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毛泽东从实践论和认识论出发,提出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对群众工作的正确认识和实践。为了组织和动员群众广泛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强调:“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7} 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支持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

  (二)强大的群众组织力是检验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重要标准

  无产阶级政党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党,是依托于广大人民群众而产生的政党。作为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的无产阶级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领导和组织群众改造世界为根本使命,表现出了区别其他一切政党的性质、宗旨和组织形式。强大的群众组织力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

  强大的群众组织力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检验着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色。群众组织力既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也是发动和运用人民群众力量的要求。马克思就明确指出:“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8}可以说,强大的群众组织力伴随着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而诞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天然属性。列宁又进一步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善于同劳动人民群众的联系、接近,成为检验无产阶级政党的标准。而无产阶级政党接近群众,融入人民群众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0}。

  强大的群众组织力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形式,是衡量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最高标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宗旨集中体现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党的宗旨,就是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转化为人民实际利益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组织群众,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过程。这一点不同于任何政党。毛泽东强调:“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11},“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12}。实现群众组织力,能否有效地组织和发动起群众,关键取决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否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最高标准。

  (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是把党的组织优势成功转化为力量优势的基本条件

  无产阶级政党具有一般政党的基本功能,但比较其他政党而言,其特有的优势就是最终要将其功能转化为社会活动的实践效果,达到实际改造社会的目的。这一过程就是将党的成千上万的基层组织、党员这些组织细胞所汲取的人民群众蕴含的养分转化为组织成长壮大和实践社会改造的力量,组织人民群众,实现社会的革命和变革。党的强大群众组织力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根本途径。

  自身完善的组织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强大优势。“党的力量来自组织。”{13}无产阶级政党成立之后,就致力于组织体系建设,包括各项制度的完善,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甚至自觉地将群众监督纳入党的建设纪律以及把党的组织延伸到社会基层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在党章中明确提出,要在工人和大众中发展党员,植根基层,厚植群众基础。比如建设党小组、党支部建在连上等,充分实现了党的组织体系完善,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堡垒力量。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14}。

  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与生俱来的力量源泉。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自于无产阶级群众,属于其阶层的杰出代表。无产阶级政党的出身决定了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决定人民政党的性质,更决定了其政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5}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和组织群众过程中,始终以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人民利益为使命。这也由此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领导和组织群众投身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斗争中,谋求自身的幸福,从群众身上汲取推动社会进步的无限能量。

  二、强大的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制胜法宝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而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持续不断取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增强群众组织力的探索实践

  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旧中国社会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目标,初步组织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实践活动。党的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议决案》明确提出,共产党就是群众党,要深入到群众中,为无产群众奋斗。为此,党成立了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革命运动的机构,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农民协会、工人俱乐部等;开展了一系列组织和领导工人、农民的运动,如组织1922年至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举行上海三次武装起义等,锻炼了其革命性。党初步开展了群众工作,与工人、农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增强了党的影响,锻炼了组织群众的能力。

  在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党全面注重和加强群众工作的探索。1928年党的六大提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1929年古田会议提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16}。为了加强群众工作,三湾改编提出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保证党对群众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古田会议提出要坚决克服各种非组织的观点,反对部队存在的流寇思想,确保参加革命的群众具有严格的组织和纪律性。同时提出了党的组织群众纪律要求,赢得群众信任,规定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纪律和六项注意。这一时期党开始运用“群众路线”,初步探索中国革命运动开展的方式、方法。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中华民族抗战救亡的历史使命,开启了全面领导和组织群众的时期。党明确了对群众运动的主体责任,强调党是领导一切其他组织的,“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17}。因此,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广泛组织和团结群众;按照“三三制”原则团结进步力量,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给抗日根据地内社会各阶层人民政治、经济等权利;完善了群众工作方法,提出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式;强调党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全面领导,“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8}。经过全面抗战,党组织和发动群众的工作日臻完善,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党的优良作风。

  抗战胜利后,党更加依赖和依靠群众,更加有效地开展和组织群众工作,同时人民群众更加愿意跟党走,汇聚到党领导的革命洪流之中。为了争取抗战胜利后的光明前途,毛泽东提出:“人民靠我们去组织”,“要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认识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动向,对于自己的力量具备信心”。{19}因此,党采取各种方式领导和组织群众,紧紧依靠和团结群众,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支前,实现了解放战争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领导和组织群众的工作方法,同时党在群众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群众始终愿意跟党走。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遵循。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增强群众组织力的探索实践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提升国家工业和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富起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成为领导和组织、凝聚和团结群众的根本指导。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党领导和组织群众全面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一方面,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引领和团结一切群众的力量;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党的群众纪律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群众联系,“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20}。进一步强调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服务于人民,如提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21}。在党的领导组织下,全国人民秉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展示出强大的力量,迅速改变了新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以改革开放的方式为党领导和团结群众创造条件,以制定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引领和凝聚人民群众的奋斗力量。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富裕生活,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一根本政治路线,引导和组织群众开展各项工作服务于这一政治路线。党确立的解决温饱、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阶段性经济目标成为激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实践的力量源泉。而为了确保组织和动员群众的参与度和效力性,党不断强调自身作风建设,密切群众关系。如1989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要求中央制止腐败和带头廉洁奉公;1990年3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我们党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领导人民群众胜利前进,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的利益”{22}。事实上,随着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党进一步提出了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全面参与到深层次的改革和更高追求的发展目标之中。党的十六大作出了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决定,把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的主张写入了党章。与此同时,党一方面更加注重自身执政能力建设,包括提出了先进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等;另一方面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创新,探索了包括五好党支部、党员社区服务站等众多党建活动模式。持续加强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为领导和组织群众增强了组织保障。

  (三)十八大以来党增强群众组织力的探索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意味着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个伟大过程。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和组织群众成为决胜“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强起来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后确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要以全面从严治党统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对此,从作风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密切联系群众;从监督纪律上加强群众监督力度,增强自我革命力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战斗堡垒作用;等等。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并将其与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一道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完成历史使命的基础性能力。群众组织力作为历史经验的总结、对群众路线的新认识,被纳入党的执政理论之中。

  提升群众组织力,首先从党的自身建设做起。要坚定党的政治属性,加强政治建设,形成自上而下的党的组织力,确保整个党紧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站稳政治立场,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3},并将其始终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内容和关键环节。

  提升群众组织力,还要固本培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从根本上讲,必须在强化政治属性、政治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习近平强调:“建设好党的组织体系这座大厦,要让组织体系的经脉气血畅通起来,让党支部强起来。”{24}为此,党的十九大以来,强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打造过硬支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注重以德为先;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性修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为群众干实事,讲实效,赢得群众对党的充分信任和衷心拥护。

  三、新时代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的路径

  新时代不断增强群众组织力就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的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在总结经验、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组织体系,运用新技术,增强干部本领,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一)加强政治建设,突出群众组织力政治功能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始终为了人民是讲政治的最大体现。因此,以政治建设提升群众组织力必须要做到坚定政治信仰、加强政治领导、强化政治功能,体现政治建设的人民性。

  第一,坚定政治信仰,强化群众组织力意识。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因此,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顺应民意、提升群众组织力作为重要着力点。首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理解和把握其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贯穿于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其次,坚定政治立场,坚决做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人民立场,坚定人民主体和人民情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始终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第二,加强政治领导,增强群众组织力执行。首先,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的各项要求。健全党中央对民生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推动脱贫攻坚重大决策落实和监督机制,使全面脱贫经得起历史检验。其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升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最后,把关政治标准,选准配强班子队伍,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切实履行好基层领导核心职责,毫不动摇地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断从方式、方法、形式、载体方面提升支部工作质量,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第三,强化政治功能,做好群众组织力引领。基层党支部要切实担负起教育党员和联系群众的职责,承担好服务党员、群众的同时,做好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的本职工作,做好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关键工作,为提升群众组织力提供基本的载体与渠道。同时,提高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有效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严格开展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确保把紧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落到实处。

  (二)延续优良作风,发挥群众组织力传统优势

  进一步延续我们党增强群众组织力的传统优势,坚持群众纪律、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纪律为提升群众组织力提供可靠保障,坚持群众路线为增强群众组织力提供有效方式方法。

  第一,坚持群众纪律,为群众组织力提供纪律保障。群众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群众的重要手段。首先,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推动专题党日活动、主题党课、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加强党史教育、党性教育,让广大党员明确群众纪律的具体内涵、具体要求。其次,加强群众纪律监督检查。各级纪委要充分发挥好纪检监督专职责任,充分运用纪检监督四种形态,对组织内违反群众纪律的问题严肃查处,让群众纪律成为党密切群众联系的警戒线。各级党委、纪委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违反群众纪律的警示片、警示材料,提升自身觉悟、增强纪律意识。

  第二,坚持群众路线,为提升群众组织力提供有效的方式、方法。群众路线是提升群众组织力的根本动力、根本保障、根本方法。首先,大力发扬调查研究之风,了解广大群众需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经常前往群众生活区了解群众困难、关心群众生活。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乡镇街道、社区农村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要开展定期走访、结对子帮扶、驻村工作等多种活动,深入群众生活、了解群众需求。其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开展群众协商活动。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就群众关心的经济发展问题、民生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医疗问题开展社会协商、群众协商,构建协商平台,完善协商程序,形成协商结果,强化结果执行,满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三)严密组织体系,夯实组织力载体

  增强群众组织力,就要严密组织体系、创新组织机制、提升党员质量。

  第一,强化组织建设,筑牢群众组织力基石。组织是党的活动开展的基础。充分提升组织力,就要打造过硬组织。首先,夯实传统农村、社区、国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守住组织建设基本盘。强化基层党组织支委会班子建设,强化支部(总支)书记队伍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支委会班子、支部(总支)书记进行定期培训教育,健全激励机制,坚持待遇留人,拓宽上升发展空间,保障基层党组织班子的强健有力。其次,强化社区网格管理党组织建设。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强化网格党总支的协调服务作用,探索出台关于网格管理的办理办法,明确网格党总支的定位、功能。最后,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确保党的组织全覆盖。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商业街区、商务楼宇等的具体情况,设立党小组、党支部、联合党支部等党的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党建活动,开展组织活动,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提升群众组织力。

  第二,完善组织活动机制,增强群众组织力活力。首先,坚持“有效、创新”的组织活动机制,立足于基层这片沃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等先进传播技术,充分汲取地区文化资源、历史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机制,打造活动品牌,并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形成党群互动的组织活动平台,为联系群众、提升群众组织力提供载体与渠道。其次,完善党群活动服务机制,充分立足社区文化广场、单位党员活动室等空间,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定期组织党员走访慰问活动,定点帮扶,加强联系,解决群众诉求。最后,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基层党员素质。要以“三会一课”制度为基本载体,聚焦问题精准发力,融合党性教育、主题党日、专题培训等活动,坚持把党员教育融入日常,切实增强教育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基层党员的素质。

  (四)发挥技术优势,推动群众组织力创新

  增强群众组织力,就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组织群众的能力,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

  第一,发挥技术优势,增强群众组织力实效化能力。强化上级部门的领导保障,形成纵横相连、实时更新的区域化网络平台,增强行政办事能力。在中央统筹之下,注重加强省、市、县三级网络区域建设,构建联动平台。首先,加强省级信息平台的建设。省一级出台相关规划,统一协调省级平台、市级平台的建设对接。其次,完善县级平台建设,充实县级网络平台队伍建设,提升县级与群众事务相关的网络平台的办事效率、技术支持。再次,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简化办事流程,加强相关资金、信息监管,将互联网最新技术引入到平台建设、社会管理之中。同时,积极探索吸纳技术人员、群众代表参与到平台规划、设计之中,保障整个平台建设来自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第二,发挥技术优势,增强群众组织力精细化能力。积极搭建智慧政务平台,强化社区智能管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群众组织的精细化和实效化程度。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立足互联网平台,坚持线上线下互动开展,强化社区管理融合,同时构建街道、社区互联互通,完善对安全、公共服务系统的实时更新,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保、医保、低保、计生、就业再就业等各类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类事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群众组织的精细化和实效化程度。

  (五)提升本领建设,强化担当力

  习近平强调:“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25} 增强群众组织力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干部要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增强创新工作思路和一心一意为群众狠抓落实的能力。

  第一,增强学习本领,增强群众组织力的主动力。时代是出卷人,党是答卷人,群众是阅卷人。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环境,只有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才能因地制宜地提升群众组织力。首先,深入群众中、从群众中学,学习群众关于处理群众关系、相互帮助的优秀方法、优良经验,不断提升群众工作本领。其次,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处理群众问题、群众矛盾中提升群众工作手段,完善群众工作方法,不断增长知识、丰富才干。

  第二,增强创新工作思路、解决重大矛盾的本领,增强群众组织力的担当力。在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情况下,社会治理与管控与以往有着较大的不同,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社会风险。因此,领导干部不能照搬照抄以往的群众工作经验,而是要针对新情况增强创新工作思路、解决重大矛盾的本领,增强群众组织力。首先,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站在全局的立场、用辩证的思维思考群众问题,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增强底线思维,强化风险识别,洞察风险隐患,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思维、底线思维、风险思维。其次,各级党员干部要规范自身权力,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法治在国家治理层面上体现为依法治国,在政党治理层面上体现为依规治党”{26}。要按照法律法规处理群众问题、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对行政执法中违法行为的追查追究力度,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统一。再次,完善风险跟进,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群体事件的跟进,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对其敏感性因素、苗头性问题进行及早处理,做好舆论跟进,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矛盾转换通道。最后,完善风险矛盾处理机制。坚持迅速处理、果断处理的原则,将相关责任人依照法律进行责任追查,及时发布权威消息,消除群众疑惑,及时应对群众利益诉求和回应关切。

  第三,增强真抓实干本领,突出群众组织力的落实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首先,构建促进落实的组织机构与公共流程。群众服务部门和窗口单位要综合部门职能,优化部门设置,简化流程环节,构建无缝连接和协作一致的群众服务、公共服务体系,从而真正建立起高效运行、为民服务、有效回应、落实有力、动态调整的“扁平化—适应型”组织结构。其次,完善落实制度,加强落实考评。逐步建立组织测评、群众参评、媒体海评的网络体系,“立体式”评价干部,强化群众在群众工作部门工作实绩的主体评价作用。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大力提拔狠抓落实的干部,形成狠抓落实、为民服务的干事创业氛围。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1.

  {3}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4.

  {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41.

  {5}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86.

  {6}{1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9,88.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8}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413.

  {1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1.

  {12}{1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8,1131.

  {13}{14}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12.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1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40.

  {1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20}{2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23,124.

  {2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9.

  {2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9-02-28.

  {24}习近平.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旗帜, 2019(11).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8.

  {26}季冬晓. 新时代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19(2).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徐坤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在精心谋划发展的同时,精心谋划好安全。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居安思危,以防微杜渐的清醒、如履薄冰的谨慎,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详细]

    12-30 11-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持自我革命

    我们要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勇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葆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详细]

    12-30 11-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勇做不负新时代的奋斗者攀登者

    压实合力制胜责任,牢固树立使命责任荣誉共同体意识,坚持天地一体、乘组一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人人负责、处处尽责、事事有责,以“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集体智慧奋力夺取新征程上的更大胜利。[详细]

    12-29 16-12 人民日报 分享
  • 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

    继续保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强大合力。深入做好改革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加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举措阐释解读,以强有力的宣传舆论凝聚起改革强军的正能量。军队高层机关和高级干部要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促改革、尽职责,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改革决策部[详细]

    12-29 15-12 人民日报 分享
  •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弘扬西柏坡精神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弘扬西柏坡精神,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干事创业中诠释对党忠诚,以为民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做到不负人民。[详细]

    12-28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政治本色。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努力,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四风”问题树倒根存,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继续整治[详细]

    12-28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详细]

    12-27 15-12 人民日报 分享
  •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腐败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也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消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坚如磐石的意志正风肃纪反腐。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新的征程上,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从事关群[详细]

    12-27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红色高原”:见证长征历史 承载长征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长征精神,做出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川西高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的示范段,肩负着成为开展党史教育、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窗口基地的重要使命。[详细]

    12-22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人民为中心创造历史伟业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敌制胜、战[详细]

    12-22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