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史观剥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外衣”

2018-05-11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关锋

  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可以说,唯物史观是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利器,敞亮其真理光辉,将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外衣烛照为“皇帝的新衣”,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历史是发生过的事情总称,这个意义上的历史其实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不可能穷尽和还原,所谓的“穷尽”和“还原”只能是“美丽的谎言”。也正因此,很多史学家反复强调,务必把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即实际发生事实集合的历史和后人记载、研究意义上的历史区分开。实际上,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此心知肚明,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尽可能还原真相”不是去完成所谓“全部的彻底的”历史,所挖掘和补充的历史事实,大都是和主流史观相偏离甚至乖离的,以至于不惜大量采信稗官野史、无稽趣史来填充内容。他们要还原的、要补充的是和正统、主流的党史、国史、军史不一样的历史。换言之,学术紧身衣层层包裹的背后,恰恰是或浓或淡的价值意图,即符合西方以自由、民主、人权和改良为核心的所谓“普世价值”的历史,认为那才是可欲的和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理应被“改写”“补写”“重写”的。这一类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基本上都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前述价值观念为引子来“还原历史”的。

  

  众所周知,唯物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而价值先行的观念史观是典型的唯心史观,它根本上违背了历史事实优先观察历史的客观性原则,“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这类范畴。如果按照它的思路去“还原历史”,正如恩格斯早就提醒的,“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发点恰恰相反的地方去”,那最终被“还原”的历史不仅仅是和“正史”不同、“标新立异”的历史,更是对真实历史的遮蔽、歪曲乃至丑化。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似乎更具学术性的历史虚无主义。不像第一种那样,主要致力于用“标新立异”的史料来有意冲击、冲撞甚至冲毁正史,相反,表面上看,它主要致力于不断挖掘史料和历史事实而非有意挑选那些和正史相反的“怪异史料”,表现出似乎是中立的“尽可能考证”。然而,这里面同样问题如山。比如,这样努力地搜集史实,史学成了文献堆积和一个个事件深耕细究的“琐碎史学”、机械编排的“编年史学”。在他们眼中,历史就是事实的偶然聚合,看不出意义,不关注因果,也看不出普遍性、内在趋势和规律,也就无所谓正误。

  

  历史唯物主义对这种现象有过明确的批判,说它实质上是一种把历史变为“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的“抽象经验主义”,马克思为此曾公开批评兰克这位“手舞足蹈的矮子”把历史贬低为“收集趣闻轶事和把一切重大事件归为琐碎小事”。列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还说“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显然,研究历史,不能只停留在罗列和考证事实上,更重要的是把握事实之间的联系,透过联系把握历史的内在规律和意义。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分析历史、看待历史最基本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进一步说,我们应在把握历史趋势、吃透历史进程主流和本质、凸显历史进步意义前提下,来挖掘、考证、梳理和分析历史史料,心中要有方向、导向。脱离了这个根本,所谓的尽可能挖掘、还原史料,不但没有多大价值,而且很可能混淆视听,让人无所适从,遮蔽真实的历史进程。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